中国摩托车出口何以“逆势”狂奔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30





  金秋十月,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在广州落下帷幕。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本届广交会以“先进制造”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新面貌。其中,摩托车与电动车展区尤为引人注目:超过400家企业同台竞技,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产品密集亮相,吸引了来自全球22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79万名境外采购商。这一盛况,不仅是中国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更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持续增强的明证。


  与此同时,我国摩托车出口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1-9月,我国摩托车出口额同比增长29%,整车出口量达996.74万辆,同比增长22.82%。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贸环境中,中国摩托车产业何以逆势而上?其背后,既有企业主动求变、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因,也有国家政策系统性支持、构建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外因支撑。


  电动化转型:从“价格竞争”到“技术出海”


  在本届广交会上,电动摩托车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超过50%的展商推出了电动车型,增程混动、大容量电池、可换电系统等技术方案。高速电摩的集中亮相,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在电摩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这一趋势与全球绿色出行浪潮高度契合。随着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市场对电动两轮车需求激增,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迅速抢占市场先机。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1-9月,200ml以上排量摩托车出口同比增长35.8%,反映出中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正从“制造”向“智造”跃升。广交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铸铝一体车架、智能网联系统等创新成果,通过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中国制造”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与技术双轮驱动”。


  政策赋能:构建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为企业“保驾护航”


  中国摩托车出口的韧性增长,离不开国家层面系统性政策支持。2025年10月,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构建“1+N”海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外事、法律、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等资源,为企业出海提供全链条、立体化服务。


  这一政策与广交会的实践形成了有机衔接。例如,“税路通”“贸法通”等平台资源的联通,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应对跨境税务与法律风险;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则助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强化技术保护和品牌建设。此外,政策鼓励在重点国别设立“海外综合服务站”,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拓展,为中国摩托车企业本地化运营提供落地支持。


  在金融保障方面,政策明确提出“增强金融机构跨境服务能力”,鼓励开发适合出海企业的保险产品,拓宽融资渠道。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风险,为摩托车出口的稳健增长奠定了制度基础。


  市场多元深化:从“单点突破”到“全球布局”


  面对部分传统市场关税壁垒上升等挑战,中国摩托车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应变能力。本届广交会上,参展企业普遍反映,采购商来源更加多元,合作意向明确,现场洽谈活跃。


  从数据看,拉美仍是我国摩托车最大出口市场,而非洲市场则以超70%的出口量增幅成为新增长极。此外,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表现出强劲潜力。企业通过精准对接区域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了“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全球布局优化。


  这种多元化战略,与《指导意见》中“丰富双边合作机制”“营造安全有利环境”等方向高度契合。政策推动与更多国家签署投资、税收、知识产权等双边协定,为企业拓展新市场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前景可期:向“高质量出海”稳步迈进


  尽管增势强劲,中国摩托车出口仍面临诸多挑战。广交会调研显示,受全球经济低迷与通胀压力影响,客户对价格依然敏感;部分市场准入壁垒提高,对企业合规经营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挑战之中亦蕴藏机遇。随着《指导意见》的落地实施,中国企业将在海外合规、风险防控、属地化经营等方面获得更强支撑。政策中提出的“加强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推动与国际规则衔接”等举措,将助力企业提升全球运营能力,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第138届广交会是中国摩托车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从电动化、智能化的产品迭代,到全球市场的精准开拓,再到国家政策的系统性赋能,中国摩托车出口正驶入一条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赛道。


  展望未来,随着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在创新与合规方面的持续投入,中国摩托车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智造”出海的又一张亮眼名片。(记者 祁晓玲)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