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这正成为越来越多在华外资企业的共同心声和目标愿景。“中国市场的规模、韧性和创新活力等优势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依托,中国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低碳发展等领域展现出的强大活力,给广大外资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我们对在中国的持续成长充满信心。”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35家,同比增长14.8%。同期,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482.8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69.2%、37.5%、23.2%、19.2%。这一趋势表明,跨国公司正加速融入中国创新链与“发展链”,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低碳转型 催化外企深度融入绿色发展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今年正值五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5年来,中国已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
在这一进程中,在华外企通过技术合作、本土化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共享中国市场的发展红利。
余锋表示,中国在能源转型、航空、建筑、制造业等领域的绿色发展前景,为霍尼韦尔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和创新空间。“航空、电力、化工、建筑等传统耗电与排碳大户,其转型需求与我们的业务形成了高度契合。从生产环节的精准控制方案到各类传感器的部署应用,从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供给到现有设备的能效升级,霍尼韦尔在多个领域都能发挥核心价值。”
据介绍,目前霍尼韦尔在中国拥有7座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通过数字化转型和低碳技术应用,实现了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等目标,效率显著提升。
“我们始终坚信,'双碳'不是选择题,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技术创新与本土化合作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余锋说,在中国,霍尼韦尔与众多中国合作伙伴携手推动一大批创新技术和成熟解决方案的落地,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赋能实现“双碳”目标并助力越来越多的中国合作伙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推动航空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例,目前霍尼韦尔已助力嘉澳环保在连云港成功落地可持续航空燃料示范项目。不过,中国每年废食用油的产量约1000万吨,最终回收约500万吨,且部分用于出口,原料有限。“这一现状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的机遇。”余锋说。
紧扣中国绿色转型脉搏的还有书赞桉诺。从亚洲首个研发与创新中心的创新成果到绿色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书赞桉诺以“创新技术+本土化合作”双轮驱动模式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在书赞桉诺中国业务与战略全球执行副总裁马欣荣看来,中国在光伏、锂电等领域的产业优势,与书赞桉诺的生物基技术形成强互补,双方在绿色产品贸易上的合作空间将呈指数级扩大。
“人工智能+”加出外企发展新机遇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吸引其加速布局。
在日前举行的“2025骁龙峰会·中国”活动上,高通携手GTI、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小米、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启动“AI加速计划”,致力于推动AI在更广泛的终端和行业加速创新探索和规模化扩展。
扎根中国30年来,高通携手中国产业并进、共同成长。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说:“从3G到5G,骁龙平台不断发展,从旗舰手机到大众市场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组合;汽车领域,从数字座舱到驾驶辅助,从舱驾融合到车路协同,我们与中国伙伴一起加速智能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过去三年,骁龙数字底盘已经支持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推出200余款车型。”
当下,AI与连接正在重构终端、重塑体验,开启全新的智能时代。随着中国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创新活力加速释放,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立足行业变革,高通公司首席运营官兼首席财务官阿卡什·帕尔希瓦拉展望道:“高通将携手中国合作伙伴,在智能手机上实现更多AI赋能的功能和优化;将智能体AI的体验引入更多终端;同时与中国的模型提供商和开发者合作,共同推动更多AI应用案例的探索与落地。”
外企加速融入中国产业链,不仅缘于看好中国市场机遇,更是与中国企业理念相投、价值相契。GTI主席高同庆表示,中国产业与高通始于技术共鸣,成于生态共生。GTI多年来与高通在5G-A/6G、人工智能、网智融合等领域深度合作。“未来我们将秉持'协同创新、开放共赢'理念,与包括高通在内的产业各方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效,在数字经济等领域挖掘新增长点,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今年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有所下降,但吸引外资的结构持续优化,这与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密切相关。一系列外资促进和服务政策先后出台实施,通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一方面持续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长机遇,将有利于引进资金、产品、技术、管理经验,助力中国产业补链强链和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另一方面,将引导外资企业投向高技术产业领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