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根基 创新动力 搭好桥梁--首农食品集团老字号的守正创新之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11





  在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的六必居博物馆内,一群年轻人正围着明代传承下来的酱缸拍照打卡;在商超货架上,王致和传统腐乳与火锅调料并肩而立;在茶馆里,京华新式茶饮与传统茉莉花茶同步热销;在冷链货柜中,白玉豆腐以“鲜、活、安、捷”的品质承诺,日复一日抵达千家万户……这些跨越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老字号,正以崭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首都食品供应服务保障重要载体,首农食品集团旗下拥有16个中华老字号、22个省级老字号。近年来,该集团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推动“六必居”“王致和”“京华”“白玉”等老字号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老字号不仅代表着历史和传统,更代表着品质和信任。”首农食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既要传承老字号的文化精髓和制作技艺,又要顺应消费趋势变化,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变革和品牌年轻化,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始自明正统元年(1436年)的六必居,至今已走过近600年历程。这个中国最古老的酱园,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酱文化。


  在六必居博物馆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银喜正现场演示“甜酱包瓜”的制作技艺。“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六必古训就藏在这酱香里。”他托起即将入缸的酱瓜娓娓道来。在这座见证了近600年酱艺的院落里,一代代传承人,在传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承前启后、言传身教,让百年老字号在酱瓜起落间永葆新生。


  六必居始终致力于传统与潮流的融合。针对现代健康与便捷需求,六必居推出减盐酱菜、即食炸酱面、爆炒下饭酱等新品,并创新推出麻仁金丝月饼、酱味魔芋素毛肚、麻酱味豆立方、益生菌小叶酸菜等共创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其“二八酱﹢”产品应用到零食、烘焙、豆制品、茶饮等多个领域,打破传统餐桌局限,开辟更广市场空间。


  始创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王致和,距今已有350余年历史。作为国内最大的腐乳生产企业,王致和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理念,将300余年的腐乳酿造技艺与前沿科技深度交融。


  伴随健康消费需求提升,王致和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工艺突破,推出全豆减盐腐乳系列产品。该产品创新采用全豆利用技术,使产品膳食纤维含量提高至4.0g/100g以上;通过自主研发的减盐核心工艺,产品盐含量较传统红腐乳降低40%以上,真正实现了“减盐不减味”的品质升级。


  王致和始终走在技术创新前沿,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明腐乳直装工艺技术,2008年成功建立我国首条腐乳白坯自动化生产线。2023年,王致和联合科技企业,承担“腐乳装瓶自动化核心技术攻关与集成应用”重大科技项目。今年,王致和首台装瓶机器人样机落地,填补行业空白,并获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


  成立于1950年的京华茶业,拥有新中国第一批茶叶类注册商标“京华”品牌。作为北京茉莉花茶的代表品牌,京华茶业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传统茶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


  京华茶业拥有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花茶拼配工艺,目前已传至第七代传承人。花茶拼配工艺是京华茶业最核心技艺,通过对茶叶进行取长补短的搭配,来平衡茶汤口感,消除不稳定性,确保无论何时购买,味道始终如一。


  近年来,京华茶业不断创新发展,积极拥抱数字营销,发力线上新兴赛道,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建立“多号同播矩阵”,并借助非遗技艺传承人、知名学者及网红茶人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热度。2024年,京华茶业直播业务累计开展3000余场,发布5000余条短视频,触达超过7000余万人,品牌曝光次数达到了6亿次。


  始创于1956年的“白玉”已成为北京豆制产品的代名词。如今,这个老字号正通过品质升级和产品创新,重新定义“豆腐之美”。


  白玉坚持采用东北非转基因当年新豆,传承21道传统工艺的同时引入“智能化全自动豆腐生产线”和“新工艺全豆制浆生产线”,实现“豆腐生产不用包布”“豆制品生产不出豆渣”的技术革新。“我们做的不仅是豆腐,更是一种守正创新。”白玉有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现代消费需求,白玉开发出手掰豆花、新派鲜豆卤(豆卷产品)等新产品线,并与六必居合作推出麻酱味豆立方等跨界产品。白玉还推出“豆浆饮品﹢”系列,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文化传承是老字号创新的根基,产品创新是老字号发展的动力,渠道变革是老字号触达消费者的桥梁。“老字号的守正创新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首农食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文化传承、产品创新和渠道变革,推动老字号从'老经典'向'新经典'转型,让百年品牌成为代表北京形象、中国品质的世界级品牌。”(记者 丁莹)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