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厂房靠“智能大脑”实现跃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11





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 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升级

小厂房靠“智能大脑”实现跃升


  目前,我国已印发12个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建设14个重点行业转型场景,培育“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解决方案1万余个,降低中小企业转型门槛。


  数字技术正全面渗透制造业全流程,贯通多元场景,数据产品和服务加速涌现。


  县城里的“智造”密码


  位于河南睢县的一家制鞋中小企业,是我国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之一。小县城里的中小企业如何变成智能工厂,又带来哪些新变化?


  要生产一双运动鞋,背后有上百道工序,传统产线需要上百人花费两周才能生产出来,现在有了智能工厂,30多人一两天时间就能制造出来。


  第一关是“裁制精准”。过去,工人用钢刀一刀一刀手工裁剪,误差常常超过1毫米。如今的智能冲裁设备像配备了“火眼金睛”,激光定位、精准下刀,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还能完美对齐面料纹路。工人师傅介绍,这样生产不仅更精准,而且光是这一步,每天就能节省10平方米的面料。


  闯过“裁制关”,下一关是“缝制提速”。过去,近30名工人在针车前一针一线缝合鞋面。如今,智能化产线让工人减少一半,电脑针车速度提升到原来的3倍。


  最关键的“鞋面鞋底贴合”曾是产线的“老大难”,工人全凭手感对齐,稍有偏差就要返工。如今,视觉扫描设备只需2秒,就能在鞋面上精准画出“对齐线”,机械臂随之抓取、按压,让鞋面与鞋底严丝合缝。


  产线更“聪明”的背后,靠的是工厂的“智慧大脑”。


  该智能鞋厂负责人邹银芳表示,所有智能化设备大数据的总控室相当于“智慧大脑”,采用自主研发的3D工业相机全方位成像技术,通过采集数据,将视觉软件转换成运行轨迹,一键导入生产系统,智能线就可以自动化生产了。


  如今在睢县600多家鞋企中,这样的智能工厂越来越多。一个个曾经的小厂房,如今一年能“跑”出3.5亿双运动鞋,创下“全国每十双运动鞋就有三双是睢县造”的亮眼成绩。


  老纺织厂的智能“新生”


  山东一家有40年历史的纺织厂,靠“智慧棉絮”告别了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旧模式,迎来全新面貌。


  “70后”的王姐是厂里的老纺织工。20多年来,她最头疼的就是纱线断点。过去,只能靠人工慢慢对接,不仅耗时,还常因质量不一“接好又断”。


  如今,智能化捻接器半秒就能完成对接,而且接好的地方与其他部分几乎看不出差别,彻底解决了这一“老大难”。车间运转主任王玉红说:“打结的地方看不出来,整体的纱条是均匀的。”


  智能化升级不仅在生产环节发力,还延伸到质量检测。过去靠“肉眼挑毛病”,如今换成“光电探测”,设备能自动识别问题纱线,精准掐断并无缝衔接。


  智能化带来的红利,还体现在人力上。过去,一台980锭的细纱机换锭要停机,还要二十多人忙前忙后。现在,智能设备支持“不停机更换”,一次就能精准完成全部换锭,人力投入大幅减少。


  这场转型,其实是“被逼出来的”。该企业负责人说,过去设备老化、质量不稳,工厂一度亏损。去年引入全自动生产线,搭建从纺纱到质检的全流程智能管理体系。虽然初期投入高,但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企业实现扭亏为盈。


  基础级智能工厂是数字化转型关键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目前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它们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晓昌认为,基础级智能工厂的核心是在关键工序和环节部署数控装备、自动化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让生产环节能感知、可监测。


  专家表示,关键工序的智能化让企业实时掌握生产与订单动态,告别“凭经验”的粗放管理。刘晓昌说:“对中小企业来说,基础级改造能帮企业精准管控质量和生产计划,为物料采购、订单排产、仓储配送等提供决策依据,本质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是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升级的首要动作,它让企业看到数字化的实际价值,增强转型信心,为向更高层级的智能工厂迈进打下基础。”


  转自:央视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