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广东石化智能炼厂,人工智能正在改写传统炼化模式。AI模型实时调控着2000多个参数,使能耗降低了12%,相当于每年节约18万吨标准煤。这套系统的精准控制让这个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炼化基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十三五”之前的中国石油更像在负重越野:装置老旧、产品单一、汽柴比居高不下,炼厂利润被两头挤压,跑者呼吸粗重、脚步踉跄。
面对我国炼化产业陷入“低端过剩、高端短缺”困局,中国石油加大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度,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向“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转型,坚持“五有、五化、五调整”原则,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四梁八柱”。
一场贯穿整个石油产业链的提质增效革命正在中国石油悄然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在沿海、沿江、沿边疆同步启幕--关停低效装置、压减高耗产能、重构原油资源池,把“跑量”思维狠狠甩在身后,让每一步都踏在价值链攀升的节拍上。
长白林海,吉林石化这座共和国“化工长子”率先撕掉“老”的标签。2024年冬,120万吨/年乙烯装置在松花江畔巍峨中交。项目采用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的乙烯2.0技术,双烯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能耗下降25%,用更少油、更少碳排,孵化出高端茂金属聚乙烯、锂电池隔膜料等“白富美”产品。
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烷制乙烯项目把“气体原料裂解”做到极致。塔里木盆地每天伴生的3亿方天然气,过去只能“点天灯”,如今通过深冷分离、乙烷回收、裂解炉耦合,化身洁白颗粒,成为航天电缆、医用包装的专用料;项目配套的光伏走廊年发绿电7亿度,让乙烯的碳足迹比传统工艺下降35%,成为中国石油“零碳化工”的样板间。国内首套气相法聚乙烯工艺POE装置也在这里一次开车成功,为光伏胶膜、汽车轻量化提供“中国方案”,更是中国石油写给全球产业链的“新简历”。
八桂大地,广西石化钦州基地把2000万吨/年炼厂“掰开揉碎”重构,砍掉500万吨燃料型路线,新增百万吨芳烃、百万吨烯烃,与北海、湛江的聚酯、纺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握手成环”,让“一滴油”从锅炉点火到纤维成衣、从电池隔膜到车轮飞驰,价值放大近十倍。
随着炼化产品结构持续优化,2024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品商品量达4438 万吨、较2020年增长32%,炼油特色产品产量达到1622万吨、较2020年增长40%,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区域经济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中国石油生产的航空煤油、炼油特色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0.3%和5.8%,特色油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石油的转型升级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技术创新的乘法效应。比如,大庆石化在技术创新上不遗余力,成功试用31项新型生产助剂,以国产氟弹性体替代进口助剂生产长链支化茂金属聚乙烯150吨,复合助剂中的进口氟弹性体全部完成国产化替代。
中国石油的智能解决方案已走出国门,进入中东、中亚市场。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中国石油用75年积淀实现了华丽转身。
站在新起点,中国石油正以创新实践为引领,开启传统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渠沛然)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