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雪域高原21载--中国华能为西藏发展添足动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0-30





  60年风雨兼程,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雪域高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第一家入藏的发电央企,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扎根雪域高原21载,成为西藏能源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土地上,中国华能的电站拔地而起,当地居民由此告别只能靠酥油灯照明的夜晚;鱼类增殖、牧光互补让新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通达的公路赋能城镇发展,工程建设为民众带来致富机遇……实干担当,中国华能为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电力援藏,点亮发展曙光


  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中率先入藏的企业,中国华能早在2004年就成为电力援藏"首个吃螃蟹的人"。那时的西藏,电力供应极为紧张,尤其在枯水期,频繁停电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2007年,华能西藏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雅江公司")成立,中国华能由此扎下电力援藏之根。如今,华能雅江公司已是西藏能源开发的"主力军",累计完成发电量超283亿千瓦时,以占西藏电网超16.1%的电力装机量,贡献了西藏1/3的电力供应,成为电力保供的"顶梁柱"。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只有血脉流通,才能激发西藏的活力。阿里地区曾因电力不足,学校只能在白天上课,医院设备时常"罢工",华能雅江公司援建的应急电源投产后,靠酥油灯照明的夜晚成为历史,学生在明亮的灯光下自习,医院手术也能随时开展。随后几年,中国华能不断加大投入,完善电网建设,将稳定的电力输送到城市每个角落、延伸到偏远的乡村。


  墨脱县,在藏语中意为"隐秘的莲花",这里风光旖旎,却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曾长期处于电力短缺的困境,一天里"一半亮、一半黑"是常态,遇到暴雨甚至连柴油发电机都无法启动。"十二五"期间,华能雅江公司主动承担援助墨脱的任务。2015年2月,随着最后一个无电乡通电,墨脱建成覆盖全县的电网。如今,6000千瓦的亚让电站、273千米的输电线路为"莲花秘境"提供源源电力。电力通了,变化也接踵而至--学校新开设了电脑课、医院配备了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商铺延长了营业时间、家电产品改变了当地上万居民的生活水平。


  绿色发展,守护"第三极"生态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扎根西藏21年,中国华能在开发能源的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践行"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共建一方和谐"的社会责任。


  在华能藏木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驯养池中7种西藏本土鱼类被饲养成年,即将被放流进雅鲁藏布江。技术员刘伟正介绍,为了保护雅鲁藏布江的鱼类资源,中国华能在这里建成全国海拔最高的鱼类保护设施。"这里目前已累计放流鱼类已超174.2万尾,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对鱼类进行监测、喂养,确保它们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在海拔4500米的拉杰雄山顶,没有遮挡的阳光倾洒而下,华能加娃一期光储电站便坐落于此。数万块光伏板有序排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如同一片高原上的"蓝色海洋"。高山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60%,昼夜温差达30摄氏度,紫外线强度是内地的2-3倍。华能雅江公司下属新能源分公司总经理崔光泽说,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华能攻克设备在极端环境中能效降低、施工材料防冻性不足的难题,仅用不到一年就完成电站建设。如今,这座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超5400万千瓦时,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建,承担更多电力保供责任。


  "高原蓝海"之下,又是一片绿意盎然。牦牛走过光伏板间的通道,悠闲地低头吃草。崔光泽介绍,华能加娃电站通过优化光伏阵列的倾角、高度和间距,既保证发电效率,又为牛羊留出漫步通道,降低了土地水分蒸发。此外,中国华能还同步打造了高海拔牧草实验场,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草种,让绿色发电与草场生态形成动态平衡。


  惠民致富,书写民生答卷


  探索惠民致富之路,中国华能的答卷同样亮眼。乡村道路改造让更多村庄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境;饮水工程解决了数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走几里路挑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新建学校、卫生院,改善了当地的教学和医疗条件。


  米林市居民达娃表示,派墨农村公路的建成让出行效率大幅提升。"以前去县城要走两天山路,翻三座山,遇到下雨天,路滑得根本走不了。现在去县城,骑摩托1小时就能到。"面对频发的滑坡、泥石流,中国华能利用"抗滑桩+格构护坡"织就"防护网",给山体穿上"防滑鞋",牢牢稳住松散岩土;面对隧道施工要通过的高地温、高涌水岩层,中国华能的工程师创新采用"降温排水一体化技术",把洞内温度降到适宜范围,在坚硬岩石中打出通路,让车辆不再翻山越岭绕路。


  更让藏族群众暖心的是就业岗位增多。截至目前,超11000人次参与华能在西藏的工程建设,200多辆本地车辆加入运输队,其中西藏本地员工占比达30%。在山南市,闲置的水电站渣场被改造成良田。华能雅江公司渣场复垦负责人路清贤介绍,项目计划建设净耕地面积1168亩,通过吸纳农牧民用工、租用当地设备,累计为当地百姓创收380余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为当地增加粮食约69万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条条公路,连接着城乡;一个个项目,带动着发展。21载,中国华能在雪域高原铺就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致富坦途,让西藏的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记者 杨沐岩)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