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文化血脉永远流淌 从纪录片《古书复活记》说起

    在纪录片《古书复活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宋元时期最大部头的应用类书籍《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海拔近4500米的西藏寺院山洞中发现的珍贵藏文古籍、破损严重的民间戏曲抄本等,都被妥善修复,得以重生。
    2021-01-08
  • 600岁昆曲为何魅力不减

    对于舞台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剧种如何在传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经典如何在传承中存续精华又不断创新?一家院团如何在传承中培养新人并光大传统?文化传承中,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本版今起开设...
    2021-01-07
  • 海伦剪纸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伦剪纸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海伦北派二人转”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2020年12月22日,“海伦剪纸”又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海伦剪纸历经百年传承,形成了独具满族特色的剪艺风格,...
    2021-01-06
  • 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城市文脉的原生性基因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建筑景观等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有机结合与互动的衍生物和集合体,是城市唯一性特质的重要体现。
    2021-01-04
  • 中原的那些明清会馆……

    明清时期,中原遍布会馆,现在保留下来仍有数十座,几乎都是省级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时代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保护城镇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商业兴衰的历史见证。
    2020-12-25
  • 考古证实秦汉建筑文明始于秦栎阳城

    近日,记者从“栎阳考古四十年学术研讨会”获悉:考古学家通过对秦汉栎阳城持续多年的考古,证实栎阳城遗址的建筑形态和布局上承雍城,下启咸阳,并延续到西汉。
    2020-12-25
  • “送王船”:人与海的约定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合作范本

    “送王船”:人与海的约定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合作范本

    正当福建省厦门市迎来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动“送王船”时,喜讯传来: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经评审通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2020-12-24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小小竹丝,编出人生精彩

    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笔者有幸一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传承人刘嘉峰师傅的剖篾绝活。正是这手绝活,成就了他独特的竹编艺术。
    2020-12-22
  • 新疆黑山岭绿松石矿业遗址:折射早期边疆与内地的密切关系

    初步研究成果显示:黑山岭绿松石不仅供周边地区使用,还辐射东部,进入黄河流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2020-12-22
  • 冬至是一个节日吗?为何总要吃饺子?

    冬至是一个节日吗?为何总要吃饺子?

    至今,冬至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它的讨论也一直未曾停歇。吃饺子、吃汤圆……对很多人来说,在这个时候来一份属于冬至的美食,代表的也是对不久之后春节团圆的期盼。
    2020-12-21
  • 古代的“身份证”——符牌

    我国古代并没有身份证,但却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与传信。相比较而言,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
    2020-12-17
  • 秦兵马俑由不同作坊独立制作而非“流水线”生产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上发表有关秦俑生产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马俑生产、后勤与供应链管理的地球化学证据》,印证秦兵马俑生产采用“...
    2020-12-17
  • 世界文化遗产尼泊尔烧尸庙将重新开放

    世界文化遗产尼泊尔烧尸庙将重新开放

    尼泊尔有关方面30日决定,世界文化遗产尼泊尔帕斯帕提那神庙(俗称烧尸庙)将从12月16日开始重新对外开放。
    2020-12-01
  • “不过随于时代,反处处合于时代”——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不过随于时代,反处处合于时代”——看京剧“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创新

    日前在京举办的首届“富连成戏曲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不少学者和专家认为,富连成社的发展历程,对于当下戏曲的“守正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2020-11-3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