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预警频道 > 正文
价格一路狂泻危机再次逼近,谁来拯救青蒿素产业

        近日,国内青蒿素原料生产企业备受煎熬。浙江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医保)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去年6月份开始,青蒿素原料价格从4200元/千克已跌至2400元/千克的成本价以下,全行业面临采购价格与成本倒挂,一些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已开始退出市场。


  浙江医保青蒿素业务员丁建潮表示,希望社会各方关注青蒿素产业目前的窘境,提振行业信心,尽快建立产业协调组织机制,稳固中国企业在该产业链上的全球地位。


  青蒿素价格一路狂泻


  青蒿素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全球广泛认可,获得高端市场认证的唯一药物,为人类抗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全球推崇的药物,在国内产业发展却走过了一条以梦想激情开始,一度轰轰烈烈发展,目前经营惨淡的道路。在制剂领域,国内目前仅有青蒿琥酯注射剂一个品种(复星医药旗下的桂林南药生产)进入世界卫生组织(WHO)采购目录。多数青蒿素企业仅仅扮演全球原料供应商的角色,处于产业链最低端。


  事实上,青蒿素产业遭遇危机并不是第一次。2006年,由于蒿草大面积扩种,国际订单低于预期,此后两年青蒿素产业跌至谷底,生产企业纷纷退出,农民失去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锐减。2009年,由于产业不振,原料紧张,青蒿素价格一路高歌,达到了3000元/千克以上,2011年更是高达到5000元/千克。


  丁建潮表示,从2009年开始连续两年的高价刺激了去年蒿草扩种和原料扩产,去年青蒿素原料供应量达230吨左右,而全球订单约为180~200吨,市场上至少会过剩30吨。


  青蒿素的全球订单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瑞士诺华公司进入世卫组织采购目录的制剂ACT所需原料,订单数量约为50吨;另一个渠道是印度各制药企业,每年订单量约为120吨。余下原料被供应非洲私立市场的制剂商所采购。


  中信集团负责诺华青蒿素项目的有关人士表示,我国青蒿素产业由于没有行业组织和协调机制,行业自律也没有形成,产业发展一直受价格周期性影响,对产业可持续发展伤害极大。目前,我国青蒿素企业在制剂层面已经完全丧失了国际地位,仅仅沦为原料供应商。这与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起点形成了巨大反差。


  众所周知,诺华的ACT是中国科研机构于上世纪70年代自主研发的制剂品种,后转让给诺华公司,按照当初所签协议,至今ACT的原研院所每年仍向诺华收取一定费用。诺华在昆明制药采购ACT原料蒿甲醚。


  信息不对称引起错判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青蒿素价格大跌并非仅仅是扩种扩产所致,而是国际买家的有意操控,其中印度是操控的主要势力。


  据了解,WHO一直倡导降低青蒿素药品采购价格,目前诺华ACT公立市场价格已降至1美元/人份。近年来,印度凭借仿制药优势有多个青蒿素制剂进入WHO采购目录,逐渐成为我国青蒿素原料最大买家。然而,去年在国内青蒿素原料出现过剩后,印度订单价格毁约加剧,恶意询价、压价的情况比比皆是,国内企业抛售心切,致使青蒿素价格一路狂泻,甚至低于成本以下。


  上述中信集团人士认为,印度压价毁约仅仅是此波价格大跌的表象,2009年后信息不对称,国内企业市场预期大于真实订单才是主因。他指出,2010年,全球青蒿素制剂采购发生了重大变化———除WHO比尔盖茨基金支持的公立市场采购以外,由环球基金支持建立了另一个采购机制AMFM。该采购机制主要面对私立市场,着力降低私立市场的采购价格,采取企业补贴的方式将私立市场每人份的价格也降到了1美元。该采购机制引爆了私立市场的需求,因此,2010年、2011年青蒿素制剂采购量出现大幅增长,原料需求也大幅攀升。但是,国内企业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该机制从建立之初就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进行尝试。2011年,该机制主要负责人被爆出腐败问题,同时基金募集也出现问题。2012年AMFM的主导思想是平抑市场,也就意味着该机制主导的订单不会再疯狂增长。


  国内最大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商彼迪正天总经理林汀则表示,去年从国内市场原料总量和订单数量来看,形不成严重过剩,主要原因是国际订单没有达到预期,企业存在抛售心理,印度推波助澜。另外,这两年农民普遍种植高含量蒿草种子,与原来野生蒿草相比,提取率提高了千分之三四,这也是原料价格降低原因之一。


  有消息称,去年七八月份的收蒿草季节,甚至有国内原料企业到越南抢草,其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错判严重性可见一斑。


  真正的危险正在袭来


  近日,国际青蒿素产业大会刚刚在肯尼亚结束,林汀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会议。她说,目前,我国青蒿素产业正处于发展的拐点,要么是走向规范自律,要么是走向无序自我消亡。其实,国际市场对我国青蒿素产业特别关注,他们希望中国青蒿素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价格产量保持相对平稳。


  事实上,真正的危险正向我国青蒿素产业袭来。由WHO资助的半合成青蒿素已经被赛诺菲公司研制成功。尽管目前半合成青蒿素的成本还比较高,但是一旦技术成熟,大规模产业化成功后,必将对植物提取获得的青蒿素原料造成巨大冲击,也从此摆脱原料供应受种植影响的掣肘。


  “3年,顶多5年后半合成青蒿素一定会与植物提取的青蒿素分庭抗礼,这才是中国青蒿素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中信集团相关人士说。


  丁建潮表示,我国青蒿素企业已经到了抉择的重要时刻,选择规范发展,携手前行已经迫在眉睫。“其实,经历过2006年的低谷后,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大幅提升,目前全国仅有13家原料生产企业,前4~6家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0%,只要这些企业团结起来规范发展,是完全有可能在原料上保持住国际地位的,即使半合成青蒿素技术成熟,也不会全部替代植物提取的青蒿素。如果企业间仍延续恶性竞争,自相残杀,那青蒿素产业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据悉,商务部曾经一度想建立青蒿素行业组织,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没有落实。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相关人士表示,过去曾多次出面协调青蒿素价格问题,呼吁企业自律,但是效果甚微。这也让商会倍感头痛。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当我国青蒿素制剂痛失进入国际市场机会,原料订单只能受制于人;当国际巨头虎视眈眈分羹原料市场份额,唯有自强、自律、规范才能自救。


  令丁建潮稍许欣慰的是,近日,国内主要青蒿素企业都采取了救市措施,抛售的情况有所减少,心态也趋于平稳,青蒿素价格已经由330美元/千克提升到360美元左右。


  记者手记:


  跟踪青蒿素产业报道已经超过6年。这6年正是国内青蒿素产业发展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每次采写,心情也随之起伏。


  价格周期性波动是我国原料药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对产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其本质是无序发展,缺乏行业自律。从青蒿素品种来看,我国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因为无序发展痼疾,产业终究还是陷入困境。


  当年,许多意气风发的有志之士已经离开,更有一辈子献身青蒿素研究的老者黯然神伤。为人类抗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原创药物青蒿素为何在国内发展举步维艰,基本沦为诺华、印度企业的原料供应商?青蒿素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有人说,青蒿素是个小品种,引不起关注在情理之中。其实,在人类的疾病面前,不同的药品地位是平等的,其价值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昨天,青蒿素是中国医药产业的脸面,今天它也不应该是被冷落一隅的落魄者。青蒿素走出国门不应总是原料,中国理应在青蒿制剂国际市场有一席之地。


  在此呼吁企业提振信心,摒弃短视;呼吁各主管部门关注青蒿,辅以政策引导,将产业带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本报记者方剑春)

 

来源:中国医药报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