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须在微利时代酿造“新鲜血液”


时间:2011-09-29





近期,宝钢集团董事关于“中国钢铁业大规模国际化时代即将到来”的讲话,在业内引起了一片沸腾。但就目前而言,国内钢铁行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今年钢铁产业增速全面放缓,过高的成本压力让钢铁行业提前进入了微利时代,而对设限的外资引进政策也制约着国内钢铁行业不能大步前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新思路,恰巧为国内徘徊不前的钢铁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所有人都期待国际化时代早日到来。

结构调整钢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钢铁行业亟待解决的、最迫切的一个问题就是结构调整。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机构较为复杂,产品结构和出口数量都比较低迷,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盈利甚微。虽然一直以来,国家都在倡导调整钢铁行业产业机构,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效果却并不是很明显。当下国内钢铁行业的整体结构特征的实质仍然是服务于国内经营,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转移将是必然趋势。

国际化要求钢铁行业“走出去”

就国内钢材市场现状而言,粗钢高产致使国内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钢铁行业必须“走出去”。据国内知名现货交易平台的市场报告指出,粗钢产量方面,7月国内粗钢产量为5930万吨,同比增长15.5%。8月份,国内粗钢产量为5875.2万吨,同比增长13.8%,日均产量达到189.52万吨。而出口方面,7月份我国出口钢材444万吨,同比减少10万吨,环比增加15万吨;进口钢材124万吨,同比减少16万吨,环比增加4万吨;8月中国成品材出口量为420万吨,较一个月前减少25万吨,8月出口量同比下滑7.9%。



8月份以来,在成本增加、资金紧缺以及出口屡遭反倾销的影响下,钢材出口总量有小幅下降。国内方面,由于钢铁行业下游需求一直不能释放,市场库存眼看着高升,而钢铁出口却又受到限制,国内市场压力顿时升级。因此,国际化道路自然而言就成了中国调整钢铁结构的一个必要手段。

而钢铁行业国际化,不仅有助于解决部分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国际化经营,协同国内外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而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同时,通过海外属地化生产减少出口,还可以降低对国内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荷。因此要实现大规模国际化时代到来的愿望,中国钢铁业就必须与中国制造业大规模国际化同步,努力走出去。

引进资金促进产业重组

除了结构问题之外,钢铁行业还有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资金紧缺。众所周知,近几个月来,受到欧美债危机蔓延的影响,全球钢铁投资总量都在锐减,商家态度非常谨慎。如今,金融危机还没有回暖,钢铁跨国投资依旧非常敏感,而钢铁行业的投资规模又大,周期又长,很多投资项目都要准备数年之久,这一次的金融危机让很多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引进国外资金,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就像徐乐江所说的那样,“国际化不仅包括走出去,还包括引进来”。

综合来看,中国钢铁行业最终要实现规模化、国际化,除了靠扩大出口,让产品、企业走出去之外,还应当适当的引进资金、技术成果以及先进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等,从而加快国内钢铁产业重组,合理调整行业结构,取长补短,不断壮大国内钢铁业的经济实力,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盈利。

总的来说,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国际化道路,是未来钢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当下,复杂的结构问题,突出的供求矛盾,严重地拖着钢铁行业的发展后腿,国内钢铁业要想走出困境,走大规模国际化道路迫在眉睫。


来源:慧聪五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