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致使钢价回落 后期市场将波动运行


时间:2010-05-19





近期,国内钢材市场扑朔迷离。今年以来,一路上扬的钢价开始“掉头向下”,主要钢材品种价格趋弱态势明显。据国内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网最新统计,上周钢价持续下跌势头,各品种钢材均出现明显下行。其中建筑钢材跌幅最大,螺纹钢和线材在华东、华北的跌幅均超过200元/吨,中南、华南、西北、东北的螺线跌幅也高达150元至200元/吨。热轧现货价格逼近4200元/吨的低点。是什么原因致使国内钢价连日下跌?未来影响钢材市场的因素还有哪些?在宏观政策的调控预期下,今年的钢价走势是前低后高,还是前高后低,抑或是另一种行情呢?记者采访了中国联合商务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和部分业内人士。

钢价回落 原因是什么?

对于钢价连日下跌,马忠普这样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些年钢价多次发生重大涨跌,多以供求关系失衡为背景。近期钢材价格下跌除了供需失衡外还受诸多非市场供需因素的影响,后者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更直接且更有冲击力。”

“本次房地产调控短期内对钢材价格影响较大,主要通过金融市场传导间接影响钢材市场走势。”“我的钢铁”研究中心刘源表示。

目前无论是从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从市场预期来看,支撑钢价继续向上攀升的因素已然趋弱,多数专家表达了同样的看法。首先,由于先期钢材市场价格连续大幅上涨,继续上涨的空间已不存在。有数据显示,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国内大部分市场钢价涨幅超过700元,部分城市涨幅甚至超过1000元。价格涨幅之大已经影响到近期市场出货不畅,从而导致贸易商在4月中旬不断下调钢材价格,以刺激市场出货。

其次,受最近政策面因素影响,生产商、贸易商心态发生变化。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受国家楼市调控的影响,螺纹钢等建筑用钢量将会减少;另一方面,住房需求减少,对下游家电、汽车的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减少,进而影响到热轧、冷轧等钢材。多家国内钢企高管也都对后期钢材需求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市场信心受挫被认为是钢价下跌的催化剂。

再次是原材料价格归位,钢价出现下跌。4月28日,中钢协相关人士表示,国内钢铁企业可以和三大矿山公司就铁矿石问题进行分别接触。而随着钢材价格下跌,钢企采购方不得不考虑成本,会等待价格继续回落后再订货。“矿价一旦稳定了,市场炒作空间就没有了,钢价出现下跌也是必然的。”一位贸易商如是说。据悉,品位63.5%的印度现货矿跌幅已达10%左右。

后市判断 影响要素有多少?

马忠普认为,市场需求、成本价格以及国际市场形势仍然是影响未来钢铁市场的主要因素。

对于市场需求,刘源分析认为,国家调控房地产行业的主要手段是增加供给,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开工量都大于去年,而且国家在2010年投放的土地量也是2009年的1.5倍,在国家加大对囤地打击力度的情况下,明后年房地产行业的开工量仍有可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2010年全年建材需求仍旧会较好。中钢协近日发布的报告也明确表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钢铁市场供求关系等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要防止恐慌情绪,不顾成本杀跌价格,造成市场大起大落。报告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全年都会保持较高水平,用钢行业也将保持较快发展,市场钢材需求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对于钢铁重要生产原料铁矿石,马忠普认为其未来涨价形势依然严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战略调控能力和态势太弱。如果三大矿山强行推动铁矿石价格上涨,钢材成本就会不断上升。再加上钢企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工作力度的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必然增加,在影响效益的同时,对后期钢价走势也将产生支撑作用。

再看国际市场,近期世界钢产量恢复较快:3月份全球66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产量为1.20311亿吨,同比增长30.6%,环比增长11.2%,超过了2008年3月份产量。马忠普表示,国际钢铁市场未来还有一波价格上升行情,这个过程也将影响中国的钢材出口和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走势。

价格演变 会否“跌跌”不休?

问起对后期钢材市场的判断时,有业内人士表示“无法判断具体拐点会在哪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下游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钢材成本增加,钢材价格很难大幅提高。

“目前钢价确实处于下跌通道,不过再下跌的空间会比较有限。”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赫荣亮表示,长期来看,房地产政策调整,有利于市场平稳、下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刘源预计,此轮由房市新政调控引发的钢材市场调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后期由于成本继续上涨和下游需求的明显支撑,钢材价格仍有上涨的空间。

中钢协报告称,二季度是钢材消费旺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钢材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受钢铁产能释放较快、国家加大资金回笼力度、防止通胀等因素的影响,后期市场钢材价格将呈波动运行态势。


来源: 金融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