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需求调控需多部门协同作战


作者:章林晓    时间:2011-02-17





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房地产调控包括住房供应与住房需求的调控,现在,住房供应调控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而住房需求的调控恐怕还需要多部门共同研究、协同作战。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将是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住房供应调控的最大亮点。去年12月29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将更大规模地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1月7日,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应保尽保,今年要重点做好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

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长、规模体量大,很难随市场变化而快速调整,因此,房地产调控更应侧重需求层面的调控。不过,住建部与国土部这两个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对住房供应层面的调控,虽然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但是,对住房需求层面的调控,可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然而,房价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只有住房供应层面的调控,而没有住房需求层面的有效调控,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房价近年来屡调屡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个时期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各种自住性购房需求和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的集中爆发。

诚如人民日报1月4日《转变住房消费观念 超前购房风险大》一文针对我国购房群体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超前化”、“啃老化”趋势所指出的:在政策逐渐落实起效的同时,要让房地产市场真正实现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还需要购房者转变住房消费观念,逐步树立“先租后买,先小后大”的理性住房消费观。

最近,一些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文章,针对首套房贷者平均年龄仅为27岁等“非理性住房消费观”,进行了引导教育和风险提示。对购房者进行引导教育和风险提示,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应当也是当前住房需求调控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但是,这样的引导和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恐怕谁都不敢“打包票”。

27岁首套房贷者的父辈,或多或少都曾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过国企改革。当年国企改革每一步的设计,似乎都是有利于广大职工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许多国企职工成了下岗工人。有了国企改革的前车之鉴,现在连许多农民都对一些专家学者欲将农村土地资本化的设计持有怀疑,害怕一些专家学者要将货币泡沫的祸水引向广大农村的土地。

购房观念为什么难改变?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首先得问一问,这些年来钞票缩水的速度有多快?下岗工人的历史阴影有多浓?失地农民的痛苦有多大?社会保障欠缺条件下滑入贫困的恐惧有多深?中国社会穷富分化才几年?

这个世界上谁比谁傻呢?27岁首套房贷者并非不懂得过早成为“房奴”的风险,只是面对房子这个日益拉大贫富差距的“加速器”,出于不买房就可能滑入贫困陷入社会底层的恐惧,才不得不硬着头皮“赌一把”。

非理性住房消费问题,其实并非单纯的房地产问题,其背后更多的是全球经济格局失衡、国内城乡差别扩大、社会穷富分化、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27岁首套房贷者的出现,无非是这种种社会内在矛盾日益加剧,而在房地产市场掀起的一朵小小“浪花”。

非理性住房需求的调控,不光需要教育引导和风险提示,更需要解决根源问题。从大国经济战略角度说,在世界量化宽松大环境中,要防范房地产市场成为海内外热钱冒险的乐园,广大民众在金融博弈中被“剪羊毛”,进而迈过“中等收入陷阱”;从调结构扩内需角度讲,在全球性通胀大背景下,在防通胀稳房价的同时,更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让劳动收入跑得过房价的涨幅;而从社会和谐稳定角度说,则要解决财力保障社会各阶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

房地产调控,住房供应层面的调控,责任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而住房需求层面的调控,并非房地产主管部门能够单独承担的,还需多部门共同研究、协同作战。

来源:凤凰网博客 作者:章林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