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价难跌 国际油价博弈再现


作者:李乾韬    时间:2011-08-29





进入8月以来,受美债危机以及标普调降美国评级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油价一路振荡下行,两大基准油价峰谷波幅均超过12%,这令国内市场对成品油降价窗口即将开启的预期大增。然而近两周国际市场行情涨跌波动频繁,这也为国内调价窗口能否开启增加了变数。

从整体上看,公众对国内油价“涨快跌慢”反应强烈,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舆论呼声再次高涨。有媒体称,发改委正酝酿对成品油的调价机制进行改革,成品油调价周期可能从22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然而,这一消息引发了民营油企的不安,记者获悉,部分民营油企将集体上书发改委和国务院,要求暂时保持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

国内油价依旧坚挺

近期,原油在欧美债务危机等利空打压之下急剧下挫,最低探至75美元,后有所反弹。WTI原油价格在8月上旬从每桶95美元一度暴跌至76美元,跌幅近20%.8月中旬以后,油价超跌反弹,原油价格位于80-90美元每桶区间内振荡整理,盘面仍显弱势。

随着国际油价重心下移,期待成品油价下调成为国内市场的普遍情绪。而按照现行政策,在22个工作日内,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是否超过4%,成为关注焦点。据计算,24日,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22个工作日”测算,三地原油近22日均价为每桶109.208美元,比4月6日基准价下跌2.26,基准近22日均价为111.733美元。此次,三地原油变化率已是5个月来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段。

虽然国际油价8月以来出现较大变动,但仍旧没有达到调价所需要的标准,因此国内油价依旧很坚挺。本来,旺能源在8月10日时预测,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窗口最快有望在8月25日开启,但其最新报告显示,由于8月中旬以来,国际指标原油价格回升明显,表现坚挺,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价下调将再度延期,下调窗口符合“-4%”的调价条件,有望在9月初实现,预计降价调整幅度在250-300元/吨。

国内部分油企隐现降价

在没有达到规定降价标准之时,国内市场对降价的预期浓厚。近日,虽批发价未出现动作,但零售市场油价松口迹象明显,重庆、长沙等地部分民营企业开始降价。中石化和壳牌等大型油企旗下的加油站已出现降价促销,分别有每升0.1-0.2元的优惠。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每次调价所公布的价格是最高零售指导价,然而国内绝大多数加油站都把这一指导价格作为了执行的零售价。但实际上,在国家没有下发调整最高零售限价的时候,加油站完全可以参照供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汽柴油价格。”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宏向南都记者表示,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批发成本下降,油企获得降价的空间,因此在发改委还没有调价之前进行了降价。其目的主要还是在有盈利的空间里,更多地占领市场,扩大销售。

事实上,“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是间接的,降价促销等优惠活动也是加油站的经营手段,是为了薄利多销,这个优惠的手段时常都是有的”,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主任姚达明向南都记者表示,他预计,“国内成品油最快可能在本月底或9月初出现调价。”

民营油企:保持现行油价调整周期

因为我国现行的定价机制中所要求的22个工作日是移动的,即最新一天的价格向前推22个工作日之内的价格为有效采价区间。这一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显现了不少弊端,如调价时间滞后、刺激了投机行为等。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一场疯涨行情,油价整体水平往往单月涨幅就达到10美元,而在下跌的时候却断断续续周期较长,这样在采价区间内的价格跌幅难以达到4%的标准,使得国内“涨易跌难”,为此招致消费者许多批评。

此前,有媒体报道,发改委正酝酿对成品油的调价机制进行改革,可能的改革方向是将原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国际油价日均涨跌超过2%即可调整国内油价,有可能今年年底前开始试点。部分民营油企将集体上书发改委和国务院,要求暂时保持现行成品油调价机制。

业界观点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宏

从长远来看,国内成品油价格破解油价困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价格,需要石油行业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为前提,由市场竞争形成,由企业自主定价,这是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个总趋势。

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分析人士

目前,国内民营企业中既具有进口资质又具有批发资质的非常少,现在油源被垄断,涨价时民营企业很难拿到油。由于成品油流通环节多、耗时长的特点,如果调价周期缩短,会给民营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才希望保持目前的调价周期。

当前批发原油的权力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手里,所以不管是一步到位的调价,还是让市场进行调节,从根本上讲,两大集团之外的炼油企业在国家原油分配计划内获得的原油,无法维持企业运营生存。


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 作者:李乾韬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