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油企的无油之困


时间:2011-04-21





从山东淄博下高速,一路驶向北方的东营广饶方向,储油罐和炼油厂开始多起来,国道两边关于柴油、精细化工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是“中国地炼看山东、山东地炼看东营”的东营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带,集中了多家大型地方性炼油企业。

10来天前,山东地炼负责人大会在这里低调召开。就在开会之时,多家民营油企已因原油来源短缺,无奈停工检修之后几天,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天价酒”事件败露。

国内油源:总产能的三分之一不到

会上传来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山东在内的全国民营油企,都处于“没得吃”状态。

“从去年监测的数据来看,山东本地油企全年实际加工的原油是2400万吨,但企业实际总产能在6000万吨左右。那么国家给的原油配额是多少呢?179万吨。”中国化工网能源分析师赵京敏说。以山东海科集团为例,这家民营企业自称有500万吨的炼油产能,但2010年只获得10万吨的原油指标,不足其一周的炼化能力。“虽然如此,民营油企有平均40%~50%的开工率,已经不错了,2009年以前开工率只有10%~20%,已经翻了一番。”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据了解,目前,国内民营油企加工原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但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从国外进口的燃料油,也就是经过初次加工的重油;三是回收分散于主要油田核心区之外“散井”的原油。

面对巨大的原油缺口,加上回收油数量不多,从国际市场进口燃料油成为民营油企的主要方式。而相比原油,燃料油黏度大、杂质多,生产成本高。山东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说:“购买燃料油实属无奈之举,原油5000元左右1吨,而每吨燃料油却要6000元,且收率低;并且购买燃料油就是直接花钱买污染,是帮国外企业处理垃圾。”

“民营油企因为没有油源,一直处于被限制的尴尬地位。我们多次向国家反映情况,但有关部门一方面承认地方炼油产能对我国油品供应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却迟迟不肯在放开油源供应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刘爱英表示:“山东民营油企获得的原油配额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数量,在成品油紧缺时,国家让民营油企开足马力生产,等到油荒过去,马上把这些企业给遗忘了。”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地方炼化企业近百家,约占全国炼油企业数量的45%。其中仅山东一省的民营油企就有6000多万吨的产能。山东省地方炼油行业21家规模较大的炼厂总产能接近5000万吨/年,但常年实际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2010年的产量是2600万吨,约一半产能闲置,而主要原因就是无油可炼。

山东的情况也并不是个例。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副会长韩宝林曾表示,目前全国民营油企的年炼化能力大约为1亿吨,但现实情况是仅能获得不足5000万吨的“原料”。

国外油源:进口权掌握在央企手中

民营油企为什么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原油进口权掌握在几大央企手中。

据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介绍,我国原油进口分为国营贸易和非国营贸易。国营贸易进口权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中国海油等几大石油央企手中。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签订的协议,我国从2002年起允许部分其他企业从事原油进口。截至目前,具有非国营资质的企业有20多家,但其中大部分以非国营贸易的名义进行石油进口贸易的还是国有企业,也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的一些子公司。

“我们统计了一下,目前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的22家企业中,有国企背景的要占到半数以上。”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综合管理部部长林凌表示,不仅进口配额被分食,民营石油企业即使获得原油进口经营资质和进口配额,也很难单独进口原油。因为根据我国现行政策,中石油、中石化系统外的企业若进口原油,必须持有两大集团出具的“排产”安排生产证明,海关才放行,铁路部门才安排运输计划。

“两大集团基本不可能给系统外的炼油厂‘排产’证明,民营油企如果想给自己持有的配额找出路,就必须签下返销协议,即进口原油后返销给两大集团,不能直接在市场上销售,销售必须是两大集团统一安排。”林凌表示,换句话说,在高度垄断的贸易体制下,即便是民营油企手中的进口原油配额,也只可以用来转手卖给中石油或中石化,赚取差价而已。因而,民营炼化企业时常处于无米下锅的窘境。

如果说原油进口垄断是一直存在的体制原因,那么最近又增加了一个新原因,那就是——民营油企的产能在不断提升。

据了解,2009年5月,国家发改委曾发文明确表示,“到2011年我国将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所以,尽管吃不饱,近两年来民营油企为了生存还是不得不扩大自身产能。特别是今年是淘汰的截止年,所以企业增产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山东为例,2011年当地民营油企将迎来新一轮的加工能力集中投产高潮,预计有近2000万吨产能投产,总产能将突破8000万吨。将在2011年投产的项目包括,华星石化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正和集团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东明石化一套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届时这三家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将分别跃升至850万吨/年、800万吨/年和1150万吨/年。而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以往是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巨头才有的规模。

今后出路:或接受招安,或被迫转型

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最新统计,截至3月底,山东民营油企平均开工率为33%。包括恒源、富海、京博、博兴天宏、博兴永鑫等主要炼厂全厂停工检修。按照上述机构的测算,目前民营油企燃料油的吨油亏损已经在400元以上,短期内民营油企利润难以彻底改观。

由于开工率逐节下滑,很多民营油企已开始采取自己的解决方式。

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一是被招安,投入大石油公司的怀抱,成为他们的子公司;二是跟大石油公司合作;三是利用国家政策来寻求发展空间;四是进行转型。

被招安是最普遍的做法。现有的20多家山东民营油企,已有9家被巨头收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油收购了山东海化、利津石化;中石化在山东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了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岛安邦石化等6家民营油企。这些企业因油源问题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停工现象,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甚至反而希望被收购。因为一旦被收购,就有稳定的原油来源。但一位资深人士表示:“大国企收购民营油企,也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会选择装置齐全、效益好的企业,一般企业即使想被收购,也未必能入大国企的眼。”

与大企业合作,也是民营油企生存下去的无奈选择,东明石化是典型的例子。东明石化是山东民营油企中产能最大的企业,2009年开始这家企业与中石油合作建立日东管线,为东明石化提供原油。但由于这条管线年输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而国家规定供给山东全部民营油企的原油限量为179万吨,原油供给远超国家限额。为了充分利用资源而又不违反国家规定,东明石化最终也归于中石油旗下。合作的方式还有为大企业代工。据了解,山东民营油企有6000万吨的产能,但超过一半的产能闲置,再加上民营油企炼化成本较低,几大国有石油公司经常找这些企业代工。

此外,也有一些民营油企将自己的油库租赁给国家,作为国家储备油基地,并利用国家政策进口部分原油,销售给两大集团赚取差价。比如,在去年5月举行的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资格招标项目开标大会上,舟山世纪太平洋化工有限公司、舟山金润石油转运有限公司、浙江天禄能源有限公司等3家民营油企中标,获得国家石油储备资格。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统计,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占国内石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5%,且拥有石油储备能力3000万吨,其中有1000万吨可以用作战略石油储备。

还有企业谋求转型,走精细化之路。面对油源日益紧张,一些山东民营油企在谋求转型。比如,垦利石化公司从意大利引进设备,生产玻璃棉建筑材料;利华益集团的医药、纺织板块已做得非常成熟;正和集团则引进了木业加工项目。还有部分民营油企欲上马氯碱、化肥、精细化工等深加工项目。

业界呼吁:拓宽进口渠道,实现多元化

面对吃不饱的情况,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要解决进口油源问题。

刘爱英表示:“民营油企要发展,必须解决油源,如果不解决油源,其他一切都是空谈。他们和大石油公司一样都属于中国的企业。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为什么国家要这么对待民营油企?难道民营油企生产获得的效益不为国家创造税收吗?”

民营油企也一直没有放弃争取原油进口权的努力。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提交了放开原油进口限制的提案。这份提案建议,放开民营油企进口原油的限制,改变地方炼油企业单纯依靠国有石油集团供油的局面。

这份提案认为,大石油公司控制着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权,国内市场80%以上的成品油由国有石油集团供应,造成了市场主体单一,难以跟上国内市场变化,资源不能真正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导致国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脆弱,“批零倒挂”、“油荒”发生。为此,全国工商联建议,应该准许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原油这种战略物资的进口。“在许多人的概念中,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应该牢牢掌握在国有大集团的手中才安全。在我们看来,这种想法没错,但必须有一定的其他经济成分补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量。特别是在石油供需国际化、国内消费市场完全放开的大背景下,必须适当拓宽石油进口渠道,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姜鑫民也表示,伴随着世界石油行业的新一轮大规模整合,我国应继续深化石油价格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石油市场主体多元化进程,建立一个具有充分竞争性的国内石油市场,为此可先在中下游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适当放开石油进口权限。


来源: 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