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净出口变为净进口:一个不容忽视的转折


时间:2010-05-19





  大宗资源性商品的净进口,终于轮到了煤炭。国家能源局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煤1.26亿吨,比上年增长超过210%;出口煤2240万吨,下降的幅度超过50%;全年净进口1.03亿吨。而在此前,中国一直是煤炭净出口国家。


  尽管由于前期停产煤矿恢复生产,国内煤炭供给将逐渐增加,国际煤价与国内煤价差距优势消失,煤炭进口将会有所下降,从而预计二季度国内煤炭供求将“平衡趋紧”。但近日国内外媒体纷纷撰文称,中国“进口煤市场将是2010年国际瞩目的焦点”,中国“净进口煤的时代”来临,中国“加大煤炭进口将成常态”。


  一个问题随之摆在了面前:中国煤炭净出口变净进口,应当怎样看?


  “燃煤之急”而致净进口成必然现象


  我国煤炭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原因是复杂的。从短期看,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日本和韩国等主要煤炭消费国需求锐减,国际煤炭价格及航运费大幅下跌,南方沿海城市电厂购买国际煤炭的成本低于从国内购买,这导致煤炭进口上升。


  二是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国内煤炭需求增加,煤价上涨,而国内产煤大省山西率先进行大规模的煤矿整合,产量下降,满足不了国内需求,这也导致出口下降,进口增加。


  三是国家政策限制出口,尤其是取消出口退税,对煤炭进出口直接产生影响。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在价格上的“煤电之争”,促使电力企业以进口煤炭为博弈手段,迫使国内煤炭企业让步,这也导致进口增长。


  然而,从长期看,中国煤炭净进口是必然趋势。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但是,因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以及全国目前年产30亿吨煤炭计算,探明储量只可开采70年。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动态地看,如果煤炭产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大幅增长,能用70年的煤炭储量,也许就只够用三四十年。所以能源专家认为,煤炭将是中国能源的又一个“战略忧虑”。


  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在不断加大煤炭供应的压力。尽管从短期看,山西完成煤炭整合,产能得到释放,可以改善供求关系;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煤炭需求增加,国际煤价将上扬,国际市场煤炭的优势将失去,我国煤炭进口增势会因此而减缓。但总体来看,中国煤炭供求越来越偏紧已成大势,净进口成为常态是迟早的事。所以,当中国终于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后,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的国际煤炭商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公开声言“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来临”。


  煤炭净进口放大能源安全风险


  净出口变为净进口,是一个不可淡看的转折。


  虽然,中国煤炭产量高达30亿吨,煤炭进口量不及我国煤炭产量的零头;净进口的煤炭,也只占国内煤炭全部消费的3%左右。但中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量巨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占比又高达70%,煤炭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因此意味着我国能源安全的风险增大。


  首先会推动国内外煤价走高。中国本来是煤炭出口大国,应当为国际市场提供煤炭产品,可我国现在突然变成煤炭净进口国,必然会加剧国际煤炭市场供求紧张,推动煤价走高。而且,我国进口煤是高价煤,进口不但不会引起国内煤炭价格降低,反而会推动国内煤炭价格继续走高。有报道披露,进入4月份以来,亚洲地区动力煤价格指数就上涨了4美元/吨左右。澳洲动力煤价格(业内基准价格之一)今年也已飙升至每吨100美元以上。中国增大进口无疑是国际煤价走高的重要拉动因素。


  其次是中国能源更受制于别人。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的价格早已不由供需所决定。对于能源具有“富煤、少气、缺油”特点的中国,煤炭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尤其意味着主能源的“鸡蛋”放在别人的篮子里,不得不更多看人家的“脸色”。煤炭作为大宗松散物资,大量进口必然依赖海运。但国际海运运力已经非常紧张。有信息披露,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煤炭海运市场年交易量还不到5000万吨,而预计2010年中期前后,国际煤炭海运市场年交易量预计将达到10亿吨。中国目前石油运输五分之四以上依靠外轮,海运遭遇封锁的风险本来就很大,再大量进口煤炭,增加对海运的依赖,无疑更受制于外部。


  再其次是冲击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日本和韩国分别是世界煤炭进口的“老大”和“老二”,而在煤炭出口国中,印尼和澳大利亚分别是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中国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无疑会加大日韩两国的压力,反过来也会加剧与日韩之间的竞争;中国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也会加重对印尼和澳大利亚能源产品的依赖。中国的煤炭消耗量,比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还多,让中国成为众矢之的。过往,中国煤炭自给自足,虽造成大气污染,别人也不好说三道四,一旦净出口变为净进口,恐怕全世界都会为之侧目。


  煤炭净进口,无疑放大了中国能源战略安全风险。


  净进口可作为能源竞争战略


  净进口取代净出口后,有人猜测:这是不是中国改变能源竞争战略之举?这种猜测虽是缺少根据,但却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净进口的利与弊,值得权衡。


  净进口的利好至少有五条:第一,有利于保持能源竞争优势。


  在能源资源日渐短缺的当下,本土资源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储藏,从长远看是一个国家可以仰赖的最大能源竞争优势。所以美国通过法案来限制本土石油资源开采,将一半石油资源储藏封存起来,尽可能从国外开采、进口石油。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多。中国正处在能源高需求的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能源年需求增长占了世界新增总量的一半。这决定了中国必须珍惜煤炭资源。眼下,国际煤炭供应宽松,价格相对较低,这也为我们利用国外煤炭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有利于缓解铁路运力紧张。我国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晋、陕、蒙、宁地区占了三分之二,而煤炭消费需求则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个逆向分布特点,导致了“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的格局。每年几亿吨的“大规模、高强度、长距离”的电煤运输,给铁路造成极大压力;受运输能力低下的限制,全国每年有2亿吨以上的煤炭生产能力未能发挥出来。增加进口,有利于缓解运力紧张。


  第三,有利于减轻煤炭开采污染。煤炭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污染。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曾对煤炭开采产生的污染作过介绍:按煤炭工业目前生产技术水平,生产100万吨原煤,要动用250万吨煤炭储量,损耗248万吨水资源,产生20万吨矸石,死亡3~5人。这还不包括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排放。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开采1吨煤将导致1~1.1立方米的甲烷排放。甲烷造成的温室气体,是一氧化碳的20倍。显然,增加进口,有利于减轻煤炭开采的污染。


  第四,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仍然处在相当不合理的状态,目前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高于工业发达国家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大量进口煤炭,拉高能源价格,有利于抑制煤炭消耗,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五,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顺差。


  中国外贸顺差高,使中国成为攻击的靶子。美国甚至以中国外贸顺差为借口,向中国施加压力,逼着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虽然,外贸顺差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也需要多途径,但可以肯定的是,增加煤炭进口,既有利于消化外汇储备,也有利于减少顺差。从以往经验看,煤炭出口也得不偿失,因出口价格偏低,出口大多亏损,造成了国家战略资源和财富的重复损失和浪费。减少煤炭出口,增加进口,显然可取。


  从长远来看,煤炭是一种日渐稀缺的战略资源。现行的煤炭产销政策,应当考虑到国家未来能源安全和能源接续的问题。珍惜煤炭资源,减少煤炭出口,尽可能多地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应当成为我们能源竞争的一个策略。


  从长期看,中国煤炭净进口是必然趋势。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