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快速增长


时间:2011-01-07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级文化部门注重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得到全面快速发展,亮点频现。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满足亿万群众需求

  在家门口广场看文艺演出,进图书馆听公益讲座,在社区文化站免费借阅书籍……5年来,人们感到文化正在与我们走得越来越近。

  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上海浦东图书馆正式开馆两个多月来,采用“全开放”、“大空间”、“无间隔”格局,近200万册图书全部向大众开放,其中包括《四库全书》等大部头经典书籍。馆长张伟说,新浦东图书馆将“从‘重藏’到‘重用’,从‘重书’走向‘重人’。不需要办理或出示任何证件,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走进图书馆看书。”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十一五”期间,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确保财政向基层、向农村倾斜。2006年至2009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近9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年均增长达16%。

  如今的北京郊区,很多农民通过“益民书屋”学到了先进技术、走上了致富道路。2005年启动的北京市“读书益民”工程,到2009年底已建成书屋1974个,去年又建成1020个书屋,覆盖北京所有的行政村。

  为解决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广东创建了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让文化服务“动”起来,进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军营。

  迄今,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起67个“流动图书馆”,配送图书80多万册;“流动博物馆”网络覆盖全省,参观人数250多万人次;“流动演出服务网”为基层群众送戏2万余场,观众4000万人次。2010年以来,广东陆续启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多渠道向城乡基层配送文化资源。

  在河南,全省已有80座博物馆、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仅2009年就接待观众1000多万人次。截至2009年底,河南已解决全省3604个行政村、13792个已通电自然村的902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

  随着一批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一座座标志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广大人民群众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有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 经济发展添新亮点

  “十一五”期间,政策的利好为各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带来良机。2009年国务院审议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9部委又联合推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

  2005年,商丘市抓住被确定为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契机,决定把具有画虎传统的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目前,该村1366人中有500多人从事绘画、卖画,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数千农民从事农民画创作,成功打造“民权虎”这一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山西省充分发掘本省文化资源,依托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会展集聚,强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11个市均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共设立发展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近2亿元,着手打造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文化产品96个。去年1至8月,山西省市两级投资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达170多亿元。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创造的“硬效益”更是令人惊讶。

  广东950家动漫企业,年产值过百亿元,约占全国的1/4;全省网络游戏年收入约占全国的1/3,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游戏的收入占到全国的一半;广东企业自主研发制造的电子游艺游戏设备占全国60%。

  2006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04.3亿元,超过批发零售、房地产、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一跃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新华文轩、光线传媒、歌华有线、电广传媒、华谊兄弟等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资产和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数量大幅攀升。

  目前,北京市已有文化产业集聚区21个,文化企业达8000多家;上海市有文化产业园区75家,集聚了2500多家文化企业和2万多名创意人才;文化部和北京市、天津市分别共建的中国动漫游戏城和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正式启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发挥了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文艺创作势头强劲 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在2010年“南国书香节”上,许多作家都有“签名签到手酸”的经历。为期7天的“南国书香节”,25万余种参展品种、70万人次入场数、3000多万元销售额均创历届之最。200多场文化讲座、新书签售活动场场爆满。从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成为集出版成果展示、出版物展销、文化活动、信息服务交流于一体的盛会。“南国书香节”已成为著书人、售书人、读书人、评书人、藏书人的节日。

  改革创新,带来了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脱颖而出。

  5年来,伴着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鼓点,辽宁吹响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号角。5年里,芭蕾舞剧《二泉映月》,话剧《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辽宁成为全国唯一5次折桂国家舞台艺术10大精品工程的省份。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评选中,辽宁画家创作的国画《甲午海战》、油画《辽沈战役》等11件作品成功入选;沈阳评剧院创排的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举摘取“文华大奖”。

  从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辽宁“祥云小屋”到上海世博会辽宁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从2008高雅艺术演出季到2009年辽宁省京剧优秀剧目巡演,从第三届东北文博会到第八届艺术节,辽宁不断涌现精品舞台艺术、美术佳作、文化旅游和文学创作。2010年10月10日,大连杂技团带着他们原创的中国杂技版童话剧《胡桃夹子》,走进上海世博会文化中心,专场演出了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第200场公演,1小时50分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作为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广东拥有“放活体制”和“投入经费”的双重优势。几年来,广东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获国际性、全国性重大艺术奖项178项,话剧《十三行商人》、潮剧《东吴郡主》等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广东一举夺得11个“文华奖”,占全国获奖剧目的1/6。

  改革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文化活力。5年间,山西文化佳作硕果颇丰:电影《夜袭》、电视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和图书《流动的花朵》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失乐园——沉默的滹沱河》获《中国作家》2010年度郭沫若散文奖,《五月:地狱时间中的煎熬与见证》、《游走的鼓班》获第四届冰心文学奖。

  据山西省委宣传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中旬,山西文化界今年已摘得国家级各类大奖48项,取得有史以来最佳成绩。本报记者朱竞若、郑少忠、安洋、刘泰山、王明浩、曲昌荣、何勇、曹玲娟、贺林平、冀业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