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电存在发展瓶颈 观望后市喜忧参半


作者:李杨静    时间:2010-12-17





未来的家电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将会给使用者带来怎样的欣喜?在3C融合的年代,消费者需要更便捷、舒适的生活。在此情况下,智能家电便应运而生,并掀起了家电领域内的一场革命。家电开始从传统的单一产品逐步开始走向时尚化、智能化、网络化,将分散在家中的各个家电产品联成一个整体控制系统,改变单一的被动控制,实现“人机对话、智能控制、自动运行”等种种让人匪夷所思的功能,实现人们只需坐在沙发,指尖轻轻触碰,便可玩转整个家的梦想。

智能家电存在发展瓶颈 观望后市喜忧参半

高额利润促使行业巨头抢滩智能家电市场

智能家电与传统家电相比,特色之处在于融合了网络技术、IT技术,涵盖智能控制、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自动识别、自动扫描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让人们生活更加方便,让生活处处充满惊喜。比如,可以据环境随意调节风量的空调、精确控温的冰箱、感知衣量的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这些“梦幻”般的功能,对于家电企业而言,意味着高额利润。因为在多年的价格战中,家电企业的利润已经薄如刀刃。

高额利润让家电企业看到了利润的增长点,智能家电也在家电领域内崭露头角,成为行业“新星”。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到2015年,中国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40亿元。面对诱人“蛋糕”,国内家电企业欣喜若狂,纷纷涉足智能家电领域,并制定近期发展规划。

海尔集团在很早之初,便开始进军智能家电领域,旗下的智能冰箱不仅可以储存食物,而且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实现了冰箱与冰箱里的食品、与超市的食品、与人类之间自由沟通;其智能洗衣机具有自动识别电网负荷、洗涤剂品类、衣物布质、自来水水质及污垢的脏污、家庭水电费的管理、网上购物等功能。

美的集团几年前开始投资研发物联网家电技术,先后推出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等14种智能家电,在射频识别RFID、无线通信技术、产品自身智能化方面都有了卓越的进步;小天鹅推出的全球首款物联网洗衣机,并成功销售到美国;长虹几年前已经推出“智慧家庭”的概念,并将相关的家电产品应用在旗下置业公司的小区中。家电巨头企业抢先试水智能家电新领域,希望成功把握利润新增长点。

需求不足行业难以形成产业化

智能家电自从诞生开始,普及问题便成为人们讨论话题之一,与此同时,价格、服务、促销等外部价值体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范畴之一。其实,智能家电何时普及这一问题,在笔者看来是没有明确答案的。众所周知,产品普及离不开行业的产业化、集群化。



众所周知,黑色家电与白色家电相比较,黑色家电更容易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缘,对此三星中国家用空调营业总部总监马顺赟表示,“相比黑色家电,白色家电更多的还是功能性耐用产品,消费者对其智能化改造的需求不高。”某家电巨头技术研发中心有关负责人对此也表示道,尽管相关产品的技术早已成熟,但至今仍基本停留在实验室内,需求严重不足是上述产品难以产业化的根本原因。“智能家电的功能真正实用,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才是关键。”

就市场发展来看,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饭煲、微波炉等诸多大小家电,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智能化操作功能。像可以根据衣物量自动投放洗衣粉、自动调节用水量、自动调节转速等一系列功能的智能洗衣机以及能根据家中人员数量以及室内温度自动调节状态的智能空调,根据人体睡眠习惯以及人体睡眠时的温度变化的卧室睡眠空调等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但这些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宣传和介绍时的那么神奇,一些智能化的功能频频出现卡壳,无法正常使用,最终只能是手动操作。由于比不上一些功能相对简单的普通家电,让消费者对于智能家电的印象颇为复杂。同时,由于这些产品均以单独存在,并没有搭建起一套以家庭为中心的智能家电统一控制平台,很多功能并没有得到应用,反而被遗忘和忽略。由此可见,智能家电若想提高消费,必须要做到功能真正使用,避免任何炒作行为。

此外,除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外,智能家电的推广还需要关联产业的支持。对此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总裁孙育宁表示,家电整机厂家应该向上下游延伸,需要和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家电终端制造商、服务软件提供商等产业链伙伴共同努力。

结语:

智能化家电已成为家电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家电,让家电与家居之间实现互联,最终实现“跨界互联”,让家电开始学会“思考”、“分析”和“记忆”,使消费者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曾经梦寐以求的“傻瓜”型家电、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家电也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对家庭生活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也能示着未来生活的前景。但同时,需求不足难以形成产业化、功能仍然停留在炒作阶段等等问题,仍需厂商努力,攻克难关,只有跨越这些鸿沟,智能家电前景将会越来越好!


作者: 李杨静 来源: 慧聪智能家居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