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唱响缝制行业低碳发展主旋律


时间:2010-11-16





9月21日,国家科技部在其网站首页发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隧道式连续大型洗涤机组及高效缝制设备开发”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公告,正式启动“隧道式连续大型洗涤机组及高效缝制设备开发”项目计划。

国家支撑计划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的基础上设立的一个专项科技计划,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对缝制机械这个小行业来说,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件大喜事,是对行业在国经济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视和认可,同时也是对行业在科技开发能力的肯定。


10月的北京,接连几天,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会议室,来自标准、中捷、杰克、兴大豪等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协会技术进步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扎在一起,严谨地商议着什么,埋头写着什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何烨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在准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隧道式连续大型洗涤机组及高效缝制设备开发”重点项目的课题申报工作。最新消息,由标准公司作为主承担单位,联合中捷、杰克公司、北京工商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组成的产学研团队以及由兴大豪公司作为主承担单位联合鲍麦克斯、五八所、中捷、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已经分别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该项目所属“典型高效节能缝制设备的研发”课题及“高效节能缝制设备伺服控制系统的研发”课题申报评审。


作为该项目组织和申报工作的负责人,何烨介绍,项目将重点围绕突破高效缝制设备,含高效低扭矩平缝机、高性能电子花样机、高效低扭矩上袖机以及缝纫机伺服控制系统等关键生产技术,完成高效缝制设备示范生产线建设。她表示,高效缝制设备研发项目的实施是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行业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对引导行业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协会将紧紧抓住此次机会,以该项目为抓手,促进缝制机械产品升级换代,切实提高行业整体科技水平,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低碳高效是大势所趋


“隧道式连续大型洗涤机组及高效缝制设备开发”项目自2008年上半年被科技部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库起,历经了两年多的时间。该项目能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和立项,固然离不开协会的积极推动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切合了国家提倡低碳经济的政策环境和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人们都耳熟能详。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根据有关精神,协会开始寻找节能的突破口,发展高效缝制设备落入眼底。


2009年5月,《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颁布,提出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装备自主化、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支持提高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节能减排。缝制机械被列为重点支持行业之一。对此,协会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行业工作的重点,引导行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协会专门发布了《关于高效缝制设备科研项目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高效缝制设备》项目,以此推动行业“十一五”科技发展指南项目的全面实施。


今年制订的《缝制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提到,要大幅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比例,限制并逐步淘汰普通工业离合电动机等资源消耗大的产品。


2010年10月,确定国家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字有千钧之重的建议里,“节能”成为最受关注的关键词之一,在引导消费、发展新兴产业、抑制重复建设内容中三次出现。对缝制机械行业来说,进一步明确了资源节约型发展路线,开发更多高效、节能产品,扩大应用,是今后五年以至未来的努力目标。


需求催生强大动力


“很不错,效果比想象的要好很多,原来根本没有想到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居然可以有电脑控制节奏的作业模式。”泰富服装有限公司管理层人士在购买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之后说,工厂的效率提升了将近一倍。


我国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等缝制机械下游行业,其规模都位居世界首位,多年来的迅速增长拉动了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经济延续了企稳回升态势,企业订单明显增加,开工率普遍上升,继续呈现出积极向好局面。今年1-9月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32亿美元,上升19%;1-9月箱包出口金额125.15亿美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增长36.77%;1-8月我国玩具出口数量96.75亿个/千克/套,同比增长23.04%;出口金额59.88亿美元,同比增长31.6%。随着服装、箱包、鞋帽等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下游行业转而向设备要效益,对缝制设备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2003年珠三角地区第一次出现招工难开始,这种现象愈演愈烈逐年加重,不再是岁末年初的季节性偶然现象,而是成为一种常态和必然,且从南到北,从“技工”到“普工”,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对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2010年,危机后压缩了两年的需求集中爆发,服装等行业的复苏令用工缺口再度扩大,“招工难”甚至成为“两会”热议。服装企业在提高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上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工人越来越难找,产能严重不足。此外,能源紧张,限电、停电也在客观上使机电一体化的需求得到提高。而且,从种种迹象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趋势无法阻挡,能源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也极大,如何实现高效率生产并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将考验服装等领域的各个企业。越来越多的下游企业决定进行设备升级。同时,在后危机时代,下游行业面临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装备水平,深化调整的要求更为迫切,高效、节能、环保等需求将给缝制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催生强大的发展动力,为缝制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行业发展实现跨越


由于使用高效缝制设备至少可提高30%以上的工作效率,对缓解人手的紧张起到了很大作用,高效、节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需求激增。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统计,行业带电控装置的缝纫机自2009年8月起连续多月呈60%以上同比涨幅,2010年以来部分骨干整机企业生产此类产品增速高的惊人,月产量的增长幅度与上年同期水平相比都在110%以上,5月份最高接近400%,1至9月份累计产量的平均增长幅度达290%。有些骨干企业产销量已经超过了2007年的最高水平。


2010年部分整机企业生产带电控装置缝纫机情况

时间 当月(台) 增长(%) 累计(台) 增长(%)

1-2月 36698 117.15 84650 196.89

1-3月 79329 141.87 163979 199.04

1-4月 100153 340.80 264132 259.95

1-5月 69643 393.22 333775 316.83

1-6月 85219 375.54 418994 381.54

1-7月 81744 380.85 500738 371.38

1-8月 95859 183.88 596597 348.58

1-9月 91579 182.10 688176 244.90




















虽然,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机电一体化起步较晚,但方正、鲍麦克斯、标准、飞跃、中捷等企业在技术、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地努力探求,从2002年以来,面对多年日本、中国台湾产品的垄断、技术瓶颈的约束、市场价格的限制,我国机电一体化缝纫机产品突出重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电控系统技术特点,掌握了电控系统产品的定价权。随着杰克、富山、美机、求精、汇宝、和鹰、飞跃双星、立本、华星等企业纷纷加入机电一体化行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改进。最近几年,缝纫机机电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技术从模仿走上了引进消化再创新,直至自主创新的道路,采用电控技术的产品增加到10多类,产品结构有了大范围的调整,产品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新产品层出不穷,体现了“高效、节能、专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从性能上,将向着高精度、高效率、高性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功能上,向小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在程式上,向系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其他新技术如激光、传感、超声波、CAD/CAM等也得到广泛采用。价格也大幅下降,为越来越多的下游企业所接受。


2009年,机电一化产品的比重提高到25%,今年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比重突破了40%,其中电脑平缝机的产量已经达到50%,电子花样机、电子锁眼机等中高档特种机已经基本实现批量化和产业化,缝制机械行业机电一体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产品同质化、元器件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电控、电机与整机的研发脱节等问题随之出现,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与德、日产品仍有较大的差距。正如协会田民裕理事长所说,机电一体化的进程和质量决定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机电一体化的实施是行业能否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由大变强的决定性因素,还需全行业在更高、更多、更广的领域共同探索高效、节能之路。

来源:中国缝制机械协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