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短期难普及诸多问题困扰产业发展


时间:2010-09-28





  十一长假即将来临,家电市场的销售旺季也即将到来,3D电视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之一。3D电视,顾名思义,要有3D片源才能尽显其价值,但是目前来说,3D片源可谓寥寥无几,“无内容可看”成为产业发展一大瓶颈。况且,目前3D电视还存在技术发展不成熟,长时间观看存在舒适度等问题,都困扰着产业的发展。

  3D电视-想说爱你不容易

  价格过高是不能快速普及的重要原因

  目前3D电视的售价依然偏高,现在市场上的3D电视以大尺寸产品为主,定价多在2万元到2.5万元,许多普通消费者对这样的价格还是“望而却步”。3D电视要想真正走进普通家庭,似乎并非易事,而且3D电视一般还需要匹配3D影视碟片、3D碟机和立体眼镜,才能组建成一个家庭3D影视系统。如果把这些全加起来,成本投入势必更大,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业内人士分析称,以3D电视需要的外设条件来看,一台高清蓝光播放器超过2000元,一副主动快门式3D眼镜超过800元,而这还没算上3D片源的购买成本。

  片源和节目源的匮乏是主要原因

  3D显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3D播放系统、3D立体图像处理芯片、3D制作系统、3D视像拍摄系统、3D内容制作系统、3D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等一系列设备,而且在拍摄时还需要多台摄像机同时摄录,给内容制造商带来了高额的成本。

  3D节目拍摄存在问题

  具备拍摄3D节目的摄像机目前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而且价格极其昂贵,如果运用这种拍摄手段为家用3D电视提供节目源,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拍摄成本大幅度降下来,3D节目源才可能丰富起来。3D在最基础的拍摄环节已经存在问题。

  3D传输令人担忧

  现在家庭中依然观看模拟电视信号的主要因素是传输限制了数字节目,必须将拍摄的数字信号转成模拟信号后传输到家庭,最后通过机顶盒再还原,这样一来节目的清晰度和音效大大折扣。而3D电视传输也必将遇到这种问题,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解决办法。

  3D显示技术有待完善

  目前,3D显示技术可分为依赖于色彩空间复用、时间复用或者空间复用,需要采用特殊眼睛观看的技术;和以光栅等技术为依托裸眼观看的3D技术。对于前者,继续解决的是高性能系统成本较高,低成本系统效果较差的显示性能问题;而对于裸眼3D产品,目前普遍显示效果较差、可视角度非常低,同时也存在着长期观看眼睛疲劳的问题。

  消费者观看过程繁琐

  目前,3D电视有3种技术类型。一是不戴眼镜直接观看的;二是戴一副偏正光眼镜观看的;三是戴一副液晶切换眼镜观看的。业内人士分析,现在戴眼镜观看3D电视的技术,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不戴眼镜观看的技术又会降低电视画面的清晰度,使习惯了高清的用户无法适应。

  舒适度相当重要

  健康和安全是3D立体显示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项应用的使用环境并不相同,其技术的选择条件也应不同。不同于3D信息广告牌,3D电视通常会有1小时以上观赏时间,电影更是长达2小时。

  引发一些严重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三星电子通过其澳大利亚网站发出警告,称收看3D电视对身体健康不利。三星在警告中罗列了一系列与这项技术相关的潜在危害性。

  实际用途其实很有限

  普通消费者电视机欣赏的节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体育、新闻、综艺、电视剧、电影和游戏。爱看电影的消费者和游戏玩家希望实现3D效果,但更多的消费者观看电视的主要目前以新闻、综艺、电视剧为主,这类节目主要是看节目的内容,而并非画面的冲击力,所以3D电视在这方面并没有更大的优势。

  3D产品能耗问题需解决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3D产品的能耗也成为一个焦点,目前也是厂商关注及需要着手解决的议题,否则耗电量惊人的3D电视有可能使3D电视市场发展更加艰难。

  总之,3D电视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其还是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有专家称,目前,市场上需要佩戴眼睛观看的3D电视只是过渡产品,未来真正成熟的产品应是裸眼3D,其对于消费者来说,其舒适度也相对较高。虽然,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裸眼3D产品,但是,因其价格颇高、技术还未成熟,购买者也是寥寥无几。因此,消费者现在购买3D电视还需谨慎。

来源:赛迪网 巴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