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新国标受质疑:重要指标降低 无法杜绝造假


时间:2010-07-30





所谓乳业新国标,是在1986年乳业国标的基础上精简的产物,从2008年12月开始着手准备,并从2010年6月正式实施。不过,乳业新国标刚发布执行就受到众多乳业资深人士的质疑。

生乳与奶制品质量是否有关

实际上,社会对乳业新国标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重要指标的降低上。比如,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和微生物及体细胞的指标比1986年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有明显的降低。与当时国标的第一等级要求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达到2.95%以上,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相比,新国标的最低限值则只有蛋白质含量为2.8%,以及每毫升200万个微生物含量。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不会影响消费者所食用的液态奶和奶粉里面的蛋白质含量,“现行液态奶和奶粉蛋白质含量,与以往的标准要求一样,没有倒退。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

卫生部也表示,新修订的国标绝大部分指标是提高了,甚至是超过国际标准,在公众最为关注的婴幼儿配方食品方面,标准更加严格,将有力保障食品安全。

但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表示,生乳的质量会影响到终端产品的质量,做高端产品必须要质量好的原料。“而且卫生部的以上两种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在对原料奶放低标准的同时,却把配方奶的标准定得很高,这是不可能的。”

而著名的乳业专家王丁棉也不认同“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不影响终端产品质量”的说法。他说:“如果前期收购的生乳每100克只有2.8克蛋白质,那么,要达到乳制品出厂时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就要再添加允许使用的天然蛋白一类的蛋白质,虽然乳制品也是达标的,但是和生乳中原本就有的蛋白相比,还是会有不同。”

是否能杜绝造假行为

对于下调生乳标准,卫生部给出的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这样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实际,从而杜绝一些为了达到一定的高标准而造假的行为。比如,在老国标实施时期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

生乳是从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常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即食生乳。在新闻发布会上,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首先对标准中生乳的概念给予了说明。

他表示,这个指标的设定符合我们国家生乳的生产实际、符合奶牛泌乳规律、尊重现在国内的养殖现实。从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蛋白质含量低于2.95的常乳是客观存在的,有利于生乳质量安全的监管,可以避免低于2.95的生乳出现监管的缺失问题。这样也有利于避免由于达不到2.95的指标造成奶农倒奶。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薛文通说:“外国奶农喂的是精食料,可以达到那个标准,但我们国家采用的是发酵秸秆。由于饲料的问题,我国一部分奶牛自产奶的蛋白质含量很难达到老国标的要求。下降部分指标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就是因为本来奶牛自产奶是不达标的。为了达标,为了卖上好价格,奶农没有办法,只好给你加三聚氰胺。降低了标准,大家都能达标,这样就不用去作假了。”

但王丁棉表示,有专家认为降低标准有利于奶业的监管,这是不对的。因为总有比现行标准更低的生乳生产出来,所以,如何防止人为在鲜奶中添加东西,一定要靠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而不是降低标准。

是否有利于奶业的发展

从国情和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国标,除了能够达到加强监管的目的,卫生部认为这样也更有利于保护目前中国广泛存在的小规模奶牛养殖的农户。

吴和平解释称,目前我们国家小规模奶牛养殖比例比较高,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养殖水平低就造成了生乳菌落总数相对较高。根据新的生乳国家标准,菌落总数定为200万,能够保护大量的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利益,“这种生乳不是直接饮用的,是需要加工的,应该说它是安全的。”

而王丁棉认为,目前,造成我国一些地区的生奶蛋白质含量低的原因是饲料结构不合理。因为奶制品企业尽量压低生奶的收购价格,让奶农不愿意花钱购买好的饲料来提高奶牛自产奶中的蛋白质含量。为了迎合市场而降低国家标准的方法,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并不能改变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水平低的现状。

陈莲芳也表示,降低标准并不能达到保护奶农的目的。奶农的主要收益是原料奶,如果奶企压低价格,奶农的的利益仍然得不到保护。而且降低标准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反而会减弱奶农提高产能的动力,从而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强调,国标标准与企业实际采用的标准不同,“国标低,各个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需求来提高企业标准。”

据悉,大型企业确实都有自己的技术标准,各项指标往往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些。“对企业来说,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一位奶企负责人说。

但陈莲芳认为,“如果国标对企业没有约束力,那么,这个标准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国标形同虚设,操作性很差,不仅达不到保护奶农的目的,而且对奶业的发展也不利。”

是否是企业操纵的结果

有人表示,降低标准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操纵的结果。实际上,在新国标制定前期,蒙牛、伊利确实都深度参与了新国标的起草。有消息说,蒙牛参与起草了《巴氏杀菌乳安全标准》和《灭菌乳安全标准》,而伊利参与起草了《生鲜乳安全标准》。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对于像伊利和蒙牛这样的常温奶大户的确是有利的。按照伊利、蒙牛的奶源处理能力,基本上可以占到全国散户奶源的1/3左右,而且奶源分布很广,按照中国散户奶源的现实情况,它们的原料奶就很难达到高标准。所以降低标准符合了伊利和蒙牛的奶源现状。

但也有专家对此持相反意见,认为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常温奶大户对原料奶的质量要求更高,因为超高温灭菌技术对于温度、处理时间都有既定的要求,如果原奶质量不达标,反倒将影响超高温灭菌处理后的乳制品的质量。

对于这样的疑问,其实前段时间王竹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尽管他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但断然否认存在国标为大企业左右的情况,在他看来,“70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难道会是摆设?”

陈莲芳也认为,“他们肯定有影响,但主要不是他们的因素,主要是中国政府要考虑国情。”此外,他还表示,“一级奶和二级奶本来不应该由企业来定,而应该由第三方来定,而现在缺乏第三方质量的检验和级别的制定。因为奶农与奶企在谈奶价时是两个完全不对等的对立方。”


来源:慧聪食品工业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