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或延期关税自行车企业有备而战


时间:2010-07-09





欧盟对中国大陆自行车执行了五年的48.5%%的反倾销税大限原定于7月中旬到期。但欧盟官员近日表示,将重新评估对中国产自行车及自行车零件的进口关税政策,并可能将惩罚性关税延长至2016年。

此消息一经传出,外界一片哗然,但对于不少国内自行车企业来说,却并不感到有多少意外,有些企业甚至称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在企业意料当中

“欧盟成员中,像意大利、法国和挪威等国都保留了自行车产业,而且工厂规模还很大。尽管这些国家的自行车生产与中国相比已经没有了比较优势,但是为了保证工人就业,欧盟还是会保护这些国家的自行车产业。所以,即使反倾销到期,欧盟还会变着花样来提高中国自行车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捷安特有关负责人在谈及即将到期的欧盟反倾销税时,表达了他的不乐观态度。

据记者了解,欧盟自1993年开始对华征收反倾销税迄今已17年,税率最初为30.6%%,中国自行车企业原本寄希望于2004年的复审能够取消该税,可欧委会不但未予取消,反而将税率提高至48.5%%。如此长时间实施惩罚性关税,这在欧盟的反倾销史上实为罕见。

据悉,欧洲自行车制造商协会已要求欧盟执委会将这项反倾销税再延长五年。该协会代表自行车行业约两万名雇员,企业多数在德国和意大利。

欧盟上述官员称,欧委会要在7月15日前决定是否评估该税制,评估可能导致反倾销税延长五年。评估过程最多需要15个月。博弈欧盟

尽管欧盟对中国自行车及零件征收48.5%%的反倾销税,去年中国仍对欧盟出口逾70万辆自行车,对欧盟的自行车相关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3亿欧元。

“面对不断加剧的反倾销税,受制于人抑或积极应对,是摆在每个自行车出口企业面前的命题。”浙江省自行车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一个与此相关的情况是,几年前欧盟已终止了对产自台湾地区的自行车持续多年的反倾销,原因就在于,台湾自行车企业不再执迷于价格竞争,而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显然,这具有样板作用,也是国内自行车企业摆脱欧盟反倾销的必然选择。

去年,捷安特增资3亿美元,新建中国总部、研发中心、碳素纤维和电动车项目,目前捷安特自行车的平均单价达到200美元左右,成为国内自行车行业出口领军企业。而老品牌凤凰自行车也通过自主研发,提高零部件加工制造水平,“以零促整”、“以整带零”,行销欧美、东南亚及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于爱地雅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自动放弃巨大的欧盟市场,应对反倾销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到欧盟的‘后院’开工厂。”爱地雅自行车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志文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自产厂商之一,爱地雅将工厂开到了欧盟成员国之一的波兰,这不仅可成功规避反倾销,更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享受到欧盟成员国之间的零关税。

“爱地雅在波兰的产能并不算大,将保持在10万—15万辆,但在波兰产自行车在欧盟有很大竞争优势。”李志文强调,自行车看似结构简单,但生产工艺相当繁琐,比如一个自行车骨架上的多种喷涂,都需要人工完成,这决定了中国依然是自行车生产最具竞争力的地方。

开辟新兴市场分散风险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对欧盟自行车出口不足72万辆,占欧盟市场总量的2.4%%,占我国自行车出口比重的1.56%%。与美、日两个相对开放的市场相比,我对欧自行车出口为同期我对美出口的5%%和对日出口的8.9%%。

对于北美市场,李志文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因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自行车产业已基本转移出去了,既然内部没有要保护的对象,一般也不会发生反倾销,未来北美应该是中国自行车最大的消费市场,再有就是中国大陆市场也正在崛起。

“虽然欧盟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消费市场,但是高额的反倾销税是国内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浙江省自行车行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内著名昆山、太仓等自行车及零件生产基地,捷安特,美利达、禧玛诺、奥贝亚等企业一方面通过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积极研制开发创新型的自行车和零部件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认证标准,抵御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企业也在力求分散风险,加紧海外新兴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的开拓,而东盟自贸区的开放已让一些企业找到了新客户。与此同时,国内每年2000万—3000万台的销量也为自行车企业提供了充分展现自身实力的舞台。

“爱地雅已经在北京开设了专卖店。”李志文称,原本出口欧美的一些高端竞赛类产品,没想到也卖得很好。

来源:浙江自行车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