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东西中 纺织业推进产业转移


作者:宋斌斌    时间:2010-07-08





  为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纺织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区域发展重点和政策保障措施。

  “纺织产业转移的大潮不可逆转,能否抓住《指导意见》发布的契机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已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必须解答的一道考题。”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向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所谓转移并非东部全部放弃,而是发展纺织业的高端领域、设计、品牌等方面,转移的主要是加工制造方面,这样形成中西部的互补,布局更为合理。产业转移本身不是目的,其最终目标是在保持和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和提升现有产业集群。

  综合成本决定产业转移成败

  《指导意见》指出,纺织产业转移,必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节能环保与持续发展相结合。

  相比之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优势,但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和人力成本较高;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

  但是,产业转移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如何降低综合成本成为纺织产业转移成败的关键要素。

  汪前进认为,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不仅包括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还涉及产业配套等其他要素。例如,对于东部地区的企业而言,如果中西部地区没有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的综合成本还是降不下来,甚至比原来还要高。“中西部地区如果在产业配套问题上不能有所突破,这些因素必将成为拖累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绊脚石。”

  除了成本因素之外,生产要素、产业要素、市场要素、资本要素和政策要素也是衡量纺织产业转移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区域发展目标各有侧重

  《指导意见》指出,纺织产业转移的区域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加速产业升级是东部地区的主要任务。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目标。对于东北地区而言,要利用特色原料资源、产业基础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机遇,加快发展化纤、亚麻、服装等优势产业;而中部地区要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

  江苏省AB集团就是受益于前期产业转移的国内针织企业之一。早在2000年,该集团就开始把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并先后在湖北秭归投资1.8亿元完善当地的产业链条。

  “到目前为止,产业转移的效果正在显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跨区域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而且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质变,更加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生态特征。”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只有以诚相待,与地方实现双赢,才能真正共享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优势,进而规避风险,实现长久立足的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强调,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时,不能转移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


作者: 宋斌斌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