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服装掀起绿色时尚风 成未来穿着新亮点


时间:2010-05-14





  现在穿什么最“潮”?时尚达人告诉你:有机服装。厌烦了千篇一律规模化生产服装的人们,开始了对健康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于是,不仅是食品,服装也开始流行“有机”。强调环保安全、手工制作的服装愈发受市场欢迎,而崇尚自然、热爱质朴的品牌愈发引得消费者共鸣。

  服装也是“污染大户”

  一提及“自然、有机、环保”,人们更多的会想到饮食方面,其实穿着方面也是如此。在服饰的设计、剪裁、款式均被高度概念化的今天,款式的新颖与面料的独特已经不再是人们追逐的重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自然中寻求真谛。在刚刚举行的纽约时装周上,瑞典H&M、西班牙的Zara、美国NIKE、加拿大Ports等时尚界品牌都不约而同的打出“有机”牌,将有机环保理念渗入设计细节,在时尚界掀起一股“有机风潮”。而在前不久刚闭幕的2010服博会上,特设的“绿色、环保、创意”展台也吸引了众多品牌参与,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或许在人们看来,服装与有机、环保似乎扯不上关系。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许多制作服装的原料比如棉花、苎麻等在种植阶段,都大量使用杀虫剂、化肥和除草剂,污染环境。在原料储存时,要用五氯苯酚等防腐剂、防霉剂、防蛀剂;在织布过程中,使用氧化剂、催化剂、去污剂;在印染中,使用的偶氮染料、甲醛和卤化物等。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每生产3千克用于制造T恤和牛仔裤的棉花,大约需要消耗1千克的化学肥料和农药,而占全球农业生产用地3%的棉花种植,却使用了超过25%的农药,因此棉花上的农药残留可想而知,人体在过多的接触用此类棉花生产的服饰,有可能在皮肤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与此同时,大量农药与化肥对地下水等的污染,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从棉花到成衣,中间也存在污染危机,例如为了让原本颜色略带淡黄的棉花原棉色变得洁白如雪,多半会以氯进行漂白,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产生致癌物,除对环境造成污染外,也对生产者造成危害。用传统方法生产的服装使环境、原料生产者、消费者三方受害,因此,对人类健康及环境有利的有机服装日渐受到重视,并在今天演绎成一股时尚的浪潮。

  买服装更加强调“自然美”

  有机服装,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使用、资源回收等全过程中,能起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对人体无害,有益于健康的服装。在“有机”的认定上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在关于有机棉的认定上,规定有机棉生产中必须使用有机肥,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许使用化学制品,从种子到成品必须要做到全天然、零污染。因它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以及满足人们对绿色环保生态服装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最近,一个环保组织正在发起推动一项“有生命力的服装”活动。组织者号召大家要“低碳”着装,“低碳装”意味着每个人在消耗服装全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并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后,会给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变化,并影响着产业更“有机”。

  “现在的消费者宁可多花钱也要买环保安全产品。”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看来,如今一个重要的审美变化就是更加强调“自然美”,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果产品的生产过程对自然、对生态有破坏,即使产品非常特别,消费者也会拒绝。

  有机服装 未来穿着新亮点

  在“有机”风吹拂下,各服装品牌也随之转向了环保的新潮流,像Nike、adidas、Timberland、Levis相继推出有机棉制的T恤、运动服、休闲鞋、牛仔裤……而精品品牌GUCCI、YSL等也推出有机棉系列T恤、提袋,国内品牌如李宁、雅戈尔等都正在实施自己的“有机”计划。李宁宣布不仅要用循环利用的原料生产环保服装,还计划明年在50家门店实施回收再生计划,用优惠折扣购买新品的方式鼓励消费者把不穿的服装回收再利用。雅戈尔则在去年宣布要进军“有机”服装,让生产的周期拉长,注重精工细作,将中国的有机、环保意识推向时尚最前沿。

  杜钰洲会长指出,服装不仅是物质产品,更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目标,要倡导绿色时尚文化,树立环保、负责任的消费观念,而不是助长以刺激、快速消费为特征的时尚文化。未来服装企业也不再比较谁销售得最多、谁卖得最贵,而要看谁的材质、工艺对环境危害更小、谁的服装碳排放更少,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如果你重视自己和家人健康,也乐意担负环境责任,不妨考虑把有机服装写进你的购物清单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