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结构调整闯出新天地


来源:   时间:2010-04-06





  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今年1至2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 这篇文章来源于纺织资源,请各位网友直接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纺织资源查看。
  
  编者按 2009年,纺织行业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在国家一系列政策促进下,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行业平稳较快发展。

  在全行业运行回升向好的同时,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也迈出新步伐,包括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产业转移等都取得了显著效果。新的一年,纺织行业需要总结发展经验,坚定发展信念,明确发展方向,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回升基础。
  
  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极大地优化了纺织行业的产业布局。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至10月,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七省市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826亿元,占全国的34.1%,而在2007年这些地区全年的投资只占全国当年投资的28%左右。“投资情况表明,中西部投资比东部增长快,份额提高,纺织产业转移特征明显。”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说。

  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紧缺是导致纺织行业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土地、水、电供应不足等严重影响到了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进程,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成本压力愈发加重。

  与此同时,产业转移承接地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是纺织企业转移的一大动因。据了解,雅戈尔集团在成立重庆生产基地的同时,其市场开发也在同步进行。“我们来重庆建厂,主要看中了西部潜在的市场优势。”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群说。

  对此,陈树津表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纺织行业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趋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产业转移给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转移其实是产业区域协作,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沿海地区的优势在于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二者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说。

  产业转移也在中西部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产业转移不应该只是孤立的产业环节转移,而应该是产业链的转移。”陈树津表示,如果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转移后的产业很难长久发展。

  据介绍,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纺纱、织布,还必须考虑印染、后整理等一系列加工环节。在发达地区,企业只要集中资金和精力做好优势产品,包括产品设计、销售等,其他工作均可放心地外包出去。而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配套环境与沿海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相比,劣势十分明显。

  “谁更好、更早地做好产业转移的相关准备、产业链配套的建设、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服务承诺到位,谁就能最终分享到更大机会。”陈树津说。
  
  产业用纺织品成新亮点

  与传统产品相比,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需求广、利润空间更大,大大增强了纺织企业的竞争力,是纺织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2年以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已形成了2400亿元的总产值。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显示出巨大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纺织业锻造核心竞争力不能再单纯依靠规模和价格,高技术、高利润的产业用纺织品是新时期纺织业发展的希望。”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

  产业用纺织品,又称技术纺织品或智慧型纺织品,它可增加混凝土强度,减轻飞机、火车的重量,作为纺织垫可提高路轨安全,作为窗帘与金属纤维的混合物具有防火功能,被广泛用于交通、工业、医疗、农业、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是高附加值产品。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起步较晚,到1988年,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仅为53万吨,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机构寥寥无几。如今,产业用纺织品也仅占全行业纤维加工量的17%。

  “过去我们对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视不够,很多纺织企业也不了解它的适用范围和发展潜力。”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说,“目前,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量已趋饱和,今后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行业最有发展潜力的。”

  2009年,《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拉动作用明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用纺织品需求激增。据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预测,到2010年我国将拥有全球26%的产业用纺织品市场,成为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大国。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技术竞争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专家分析,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业起步晚,多数企业没有实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制,相关的基础学科发展也比较落后,配套的政策与国家标准也不完善,因此自主创新实力薄弱,出现了高端产品供不应求、低档产品同质化压价竞争的尴尬局面。

  “现在我们整个产业用纺织品占纤维加工总量的17%,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用3年时间从17%增长到19%。”朱民儒说,“我国要成为纺织强国,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树立品牌的“微笑曲线”

  “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只有在品牌文化、研发设计能力、产品质量、营销水平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培育出市场认可的知名品牌。”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如此总结。
  
  羽绒服里的波司登、西装里的雅戈尔、衬衫里的红豆、男装里的七匹狼、体育用品里的李宁、羊绒衫里的鄂尔多斯……这些耳熟能详的国产品牌都是我国纺织业走向国际的知名品牌。

  尽管如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仍指出,“优势品牌缺失是制约我国纺织行业由大变强的最薄弱环节。”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曲线的中间是制造,左边是设计研发,右边是品牌营销。在这条曲线上,产品的高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因此,当前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就是要翘起两个嘴角,才能提升我国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说。

  创新,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看作是提升纺织工业软硬实力的聚焦点。他认为,硬实力主要是指包括装备、工艺、织工、技能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是产品的创造力,而软实力则是文化层面的创造力。两个实力都需要创新驱动,两个实力结合好,国际竞争力就能增强。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恰恰也是我国纺织工业多年来的深层次问题之一。正如张莉所指出的,“我们是纺织生产、消费、出口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事实上,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优势品牌,即使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工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

  “现在,我国纺织业整体的传统比较优势已经逐渐丧失。纺织业必须立足品牌,抓研发、设计和创意,要在个性化上做文章,构筑品牌文化,加速驱动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这两个车轮。”杨东辉说。

  2009年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将服装品牌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了培育100家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的量化指标,以及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20%的目标。

  2009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将选择100家左右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和培育。

  在这里,100家企业显然成为我国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抓手,先重点跟踪和培育这些龙头企业,从而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以此为指导,地方省市也通过抓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建设,不断优化企业培育品牌的市场环境。

  以品牌做得较好的山东、浙江为例,这些地方如此培育自己的品牌:加强政策引导,青岛早在2001年就出台了《支持服装服饰产业发展的意见》,每年确定一批重点企业,采取一户一策办法,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举办各种展会,为企业搭建宣传展示平台,青岛经委牵头每年举办时装周,山东滨州组织国际家纺文化节,宁波举办国际时装节等;加强与各地方、部门的合作交流,温州市政府与商务部合作举办了名品进名店活动,对于成长性品牌拓展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纺织行业是充分竞争性行业,民营企业多,中小企业多,企业管理水平已成为制约企业提高竞争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走进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不禁为先进的精纺呢绒生产线而感叹。“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我们走上了专业化的生产管理道路:原先是每个工厂独立运作,现在通过专业化管理,把几十个车间合并成4个专业化工厂,效率大大提高了。”南山纺织总经理宋日友说。

  南山组织管理创新收到了成效。无论是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还是日常管理,都更具有针对性,这样能够把每个环节研究得更细致,既节省了设备投资,提升了设备使用率,还大幅度提高了人均工作效率。

  我国纺织行业中,99.6%的企业为中小企业,95%为非公有制企业。“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普遍加强了内部管理,涌现出一批管理好、效益优的先进企业。但从总体上看,管理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部分纺织企业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明晰,决策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产供销衔接不够合理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说。

  为此,《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工作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经过调研,并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广泛讨论后,最终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纺织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让行业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由规范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企业需要练就怎样的真功夫?”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在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复苏的关键时期,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教训,重视企业科学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业内专家分析,促进纺织行业的规模提升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继续扩大产业集群的作用,另一条就是整合资源,提高大企业的影响力。抓住纺织行业升级调整的有利时机,绍兴市纺织业重组就取得了成功。

  2008年10月,绍兴市PTA(一种化纤原料)生产企业华联三鑫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一个月后,同在浙江的远东化纤集团出资9亿元,对华联三鑫进行兼并重组。远东化纤接过华联三鑫这一棒,主要抓了两件事:管理和技改。在管理上,远东化纤在安全生产、内部管理、劳动考核等方面的成功实践被搬到了华联三鑫。新的管理制度实施后,加快了生产恢复的进度。

  专家认为,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对于优化纺织行业结构非常重要。跨地区、跨行业,甚至是跨国家的兼并重组,不仅提高了生产集中度,扩大了企业的规模,更关键的是优化了资产,提高了竞争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