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国内遇窘境 叫好不叫座


时间:2013-01-21






云计算在我国近两年来担到的比较多,我国在也掀起了“云”的热潮,其中各类基于云技术网络产品也开始在网络普及起来,其中应用最广还是属基于普通用户的云存储。

云计算在我国是一个热词,仅2012年就召开了国际云计算大会、中国云计算大会以及数不清的云计算论坛和云计算博览会。然而在今天举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徐志伟指出,我国的云计算在世界上排名落后,“在全球服务市场所占份额不足3%”。

我国云计算世界排名落后

徐志伟在论坛上的演讲题目是《信息技术和产业总体发展趋势研究》。他是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课题组汇报研究进展的,几乎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介绍。其中涉及到的云计算和宽带网络很是引人注目。

云计算本身的市场并不大。在2011年APEC会议上,许多部长和专家认为云计算会带来世界一半的GDP,徐志伟说,他们看重的是云计算的“蜜蜂效应”——蜜蜂的价值主要不是产生蜂蜜而是传粉,云计算就是未来产业生态环境中的“蜜蜂”。

据全球最具权威的高德纳咨询公司估计,2011年中国在全球约9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3%,约160亿元人民币。只是年增长率达到40%,高于20%的世界平均增速。在2012年商业软件联盟发布的《全球云计算排行榜》上,我国在云计算发展方面的准备度在24个国家中排名第21位。

徐志伟说,我国云计算主要落后在应用方面。据2012年年初的统计,国内较大的几家云服务提供商中,阿里云用户规模为1万户,售出虚拟机实例3万多个;盛大云注册用户3万多个,售出虚拟机实例约1万个。

而著名的亚马逊仅其在弗吉尼亚的一个数据中心它在全球共有7个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服务在2010年售出虚拟机实例峰值就达到14万个。

吆喝的多,做应用的少。这就是我国云计算的现状。

解决带宽可引爆新兴产业发展

宽带不宽是我国网络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徐志伟透露,到2010年,我国“每个因特网用户的国际互联网带宽”只有2.4kb/s,年复合增长率为11%,而俄罗斯已提高到31kb/s,年增长率高达124.72%,我国的发展速度不及俄罗斯的1/10。2007—2010年,韩国与俄罗斯此项指标都增长了十几倍,而我国的增长不到一倍。

不仅如此。到2010年,我国的宽带接入平均下行速率仅为1.8Mbps,只有全球宽带接入平均水平5.6Mbps的1/3。我国宽带市场竞争不充分,资费较高,平均每Mbps接入速率费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宽带网络发展迟缓,严重影响我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应用的推广,已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徐志伟说,形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需要一个技术群,而不是单项技术,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短板技术,通过突破短板技术引爆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云计算、智慧城市等许多应用的推广度都受限于网络的带宽,宽带网络就是一个‘引爆点’技术”。

国内发展阶段分析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准备阶段2007—2010:主要是技术储备和概念推广阶段,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尚在尝试中。用户对云计算认知度仍然较低,成功案例较少。初期以政府公共云建设为主。

起飞阶段2010—2015:产业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商业模式构建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进入云计算产业的“黄金机遇期”。此时期,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介入,出现大量的应用解决方案,用户主动考虑将自身业务融入云。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建设齐头并进。

成熟阶段2015—:云计算产业链、行业生态环境基本稳定;各厂商解决方案更加成熟稳定,提供丰富的XaaS产品。用户云计算应用取得良好的绩效,并成为IT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云计算成为一项基础设施。

因此,目前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因此,国内云计算只有在相关产业链构建完成,国内就可以得到相关技术支持之后,其大规模发展才会到来,才能改变现在叫好不叫座的市场表现,在此之前需要我们相关业者耐心等待。


来源:工控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