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标无推动:IPv6期待国家战略


作者:陈宝亮    时间:2012-04-17





  过渡技术不成熟、运营商私有地址+NAT的无奈选择、IPv6业务内容欠成熟,重重问题摆在IPv6面前,虽然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了IPv6时间表,但前途绝非一帆风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今时今日,孟子的这段名言用来形容IPv6最为合适不过。

  1978年,互联网确立采用32位长度的IPv4地址,这在当时完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到了1992年,IPv4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出来:IPv4的地址将在可预计的30年内耗尽、路由表膨胀等等。

  意识到这些问题,当时的科学机构开始尝试开发新一代的IP协议。经过一系列的争论、探讨,最终在1994年6月,Pings仲裁委员会从几种提案中选择了地址长度为128位的SIPP协议,改名为IPv6。IPv6诞生之初就肩负着重要使命:解决即将到来的地址危机以及其他一系列问题。2011年2月,全球IPv4地址告罄;4月,亚太地区IPv4地址分配完毕。今年,三大运营商库存的IPv4地址也将分配一空。

  2011年12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2013年年底前,开展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年至2015年,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实现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与第6版主流业务互通。IPv6终于作为官方认可的主角,开始登上下一代互联网的舞台。

  过渡仍不成熟

  从1994年到今天,IPv6与IPv4经历了20多年的磨合期。然而时至今日,我国拥有3亿IPv4地址用户,但IPv6用户却仍然不足200万,差距仍然很大。

  也许,IPv6是近20年出现的对互联网最为重要的技术,但同时,IPv6也是20年来唯一一个踌躇在互联网大潮中的技术,其他技术要么迅速壮大、要么昙花一现。

  清华大学教授、CERNET中心副主任李星对这个现象给出了最准确的答案:“如果说IPv6设计中有什么缺陷,那就是与IPv4不能互通。如果它们之间可以互通,那么现在也根本不会出现这种局面。”该原理可以这样理解:彩电用户可以观看黑白影像、手机用户可以与固话联通,所以彩电替代黑白电视、手机取代固定电话的过程一帆风顺。但IPv6用户无法浏览基于IPv4的网络内容,这是IPv4与IPv6最根本的矛盾。

  既然无法互通,那么只能过渡。过渡就是运营商的网络同时支持IPv4与IPv6的访问、同一互联网业务同时具有IPv4与IPv6内容。这决定了过渡任务是运营商与ICP/ISP的共同责任。

  针对运营商的网络过渡技术,业内推出了一系列的方案:IVI、双栈、隧道、翻译、NAT、6RD、LAFT6等。虽然技术之间仍有些许争论,但“不同的过渡技术,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是厂商对当前多种技术并存场景给出的最中肯的评论。

  但这些技术是否能满足运营商的需求?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给出她的观点:“技术种类多种多样、设备成熟性有待发展,过渡技术成熟性不足,仍有待提高。”

  而ICP/ISP的过渡被称之为内容迁移,腾讯网络平台部助理总经理侯金刚认为,腾讯的内容迁移不存在技术问题。但海量的互联网业务其实都是基于IPv4的程序,迁移过程中要做的是重新编写基于IPv4的程序,工程量浩大,只能循序渐进。

  从最根本的过渡条件来看,IPv6距离成熟还有待时日。

  无奈的选择:NAT

  也正是因为过渡情况的不乐观,IPv6一直停留在实验室、试点阶段,而现有的200万IPv6用户几乎全部来自Cernet2教育网。目前,三大运营商在全国只有11个IPv6试点,且只有长沙、无锡两地的IPv6网有携带用户、运行业务,其余各地试验网络均没有加载用户。IPv6距离发挥自身优势的时刻还颇有一段距离。

  目前,我国有5亿多网民,但是却只有3亿多IPv4地址。平均每个网民0.6个IPv4地址,而且这个比例还正在缩减,因为网民数量仍然在飞速膨胀,但IPv4地址却已经不会再有新增了。那么,运营商到底如何解决现在的地址危机?中国联通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表示:“IPv6的进展并不顺利,无法满足运营商发展新用户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我们迫于无奈采用私有地址+NAT的方式,解决地址问题。”

  简单来说,NAT是建立多个子网络,把一个IPv4地址作为公用地址供应多个互联网用户。国内运营商的3G用户、NGN用户几乎完全使用NAT地址。

  NAT短期内看似可以解决地址危机,但NAT实际只是放缓了IPv4的消耗速度。同时,NAT破坏了互联网的端到端透明性,而且将来升级到IPv6的复杂度极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曾多次表示:“国家应尽快明确IPv6的发展路径,以避免企业选择私有地址之路。”虽然从国内外运营商、厂商、到CNGI专家都不同程度地反对NAT,但NAT依旧成为运营商解决地址危机的救命稻草。

  IPv6的发展速度再一次被放缓。但好在运营商也意识到NAT无异于饮鸩止渴,从2009年以来,三大运营商开启IPv6试点。在国务院明确了国家IPv6路线图之后,三大运营商也陆续公布了各自IPv6线路图。

  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快速让IPv6成长起来?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运营商、ICP/ISP无疑是IPv6发展的直接动力,但究竟谁是主力、先行者却一直没有答案,业内用“鸡与蛋的死循环”形容二者关于“是先有IPv6的内容还是先有IPv6网络接入”的怪圈。

  多位专家表示:“正因为这个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听到IPv6就头疼。但至少今年,我们看到了希望。”根据国家发改委最近公布的实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规模商用专项以下简称专项要求:2013年底之前发展IPv6宽带接入用户超过800万,2015年底之前超过2500万;三大运营商选择试点城市,进行双栈升级;部门、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网站系统向IPv6升级改造。

  目前,多数专家对于IPv6的发展用户目标认为过于保守,唐雄燕分析:“2013年,我国宽带接入用户将达到1.9亿用户,2015年将上升为2.5亿。800万与2500的IPv6用户届时占整个接入用户比例为4%、10%。该用户规模仍然不足以带动IPv6快速发展。”

  同时,ICP/ISP的态度依旧不积极。侯金刚这样形容腾讯的规划:“目前我们只有200万的IPv6用户,大约占总接入用户的1%,那么我们对于IPv6的投资额度自然只占到投资额度总体的1%。而随着用户比例的提升,腾讯的投资比例自然也会上升。”也就是说,腾讯的态度其实是根据IPv6的发展情况来决定自身的投入策略,并不是去主动培育IPv6的应用内容来带动IPv6的发展。

  整个产业链都已经意识到:IPv6的发展需要各方势力共同努力。但是,现在看来运营商、ICP/ISP、国家规划之间需要磨合期,虽然有明确的需求,但IPv6仍然缺乏推动力。国家发改委专项已明确IPv6路线,下一步仍需进一步增强IPv6的发展动力,推动IPv6尽快抗起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大旗。

来源:通信产业报 作者:陈宝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