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家电上市公司业绩出炉,白电飘红黑电下滑


作者:王耀翠    时间:2014-05-13





  国内家电类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披露接近尾声,目前已披露数据的11家黑电企业中,只有3家净利润同比增加;而56家披露一季度业绩的白电企业中,34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达60.7%。

  业内专家表示,黑电业绩下滑,主要是因为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对电视的挤压;而白电企业因为受互联网企业冲击较小,同时产品往利润更高的产品转型,利润率较高。

  白电企业业绩增长显著

  一季度,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246.7亿元,同比增长11.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55亿元,同比增长68.86%。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83.5亿元,同比增长22%,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148.53%。此外,春兰股份、美菱电器、青岛海尔等白电企业净利润增幅分别达86.66%、21.12%和20.28%。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表示,一季度增长主要来源于产品结构的改善,今年美的会回到重新增长的轨道上,重视规模和盈利增长。

  知名家电专家刘步尘认为,一季度白电企业业绩“惊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白电不像被拖入价格战“泥沼”的黑电企业,互联网企业并没有进入白电领域,龙头企业也没有发起价格战,这就使得整个行业企业保持了较好的价格水平和利润空间。据介绍,主流白电企业平均毛利在20%以上,净利可达7%-10%。二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冰箱、洗衣机和空调产品往利润更高的产品转型,客观上为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提供了机会。

  奥维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变频空调零售量的占比超过70%,7公斤以上波轮和滚筒洗衣机零售量占比超过50%;对开门冰箱零售量比重达到11.2%,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

  黑电企业业绩下滑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今年一季度电视销售下滑明显。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暨彩电行业研究发布会上,奥维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彩电市场内销零售总量为1090万台,同比下降10.5%;销售额366亿元,同比下降13.3%。其中,液晶电视销量1068万台,同比下降7.5%;销售额357亿元,同比下降9.8%。

  奥维咨询认为,一季度彩电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抑制需求,去年政策透支影响以及上游缺货影响企业布局。

  具体反映到家电企业一季度财报上也不容乐观。4月14日,深康佳发布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同比减少15.7%;净利润952万元,同比减少33%。4月21日,四川长虹发布2014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5.3亿元,同比下滑3.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23.2万元,同比下滑93.75%。而创维数码今年前3个月电视机销量公告显示,1月、2月、3月创维中国彩电事业部销售额分别同比减少25%、32%、9%。海信电器2014年一季度虽然收入增长0.5%,但是归母公司净利润下降7.9%。

  “预计2014年彩电企业的整体营收、利润都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奥维咨询分析师王中正认为,除了补贴政策退出的因素外,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彩电市场,打破了传统彩电企业原有依赖硬件的盈利模式,这个行业需要重新梳理思路,提早布局后硬件盈利时代的新商业模式。

  转型互联网思维模式

  互联网对彩电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低成本的电商渠道;第二,电视智能化带来的收入模式从单纯硬件模式到“硬件+服务”模式。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互联网跨界厂商的产品可以做到极低的价格。

  从逻辑上,电商渠道既可以为乐视、小米等跨界力量所用,当然也可以为传统彩电企业所用。从目前来看,康佳、创维都推出了各自的电商品牌,并尝试通过新媒体营销来吸引用户。不过,对于拥有庞大线下渠道的传统彩电企业来说,在低价电商渠道用力过猛显然会带来“左右手互搏”的掣肘。创维最近推出只针对电商渠道销售的酷开全尺寸青春版电视,55寸售价仅3999元,公开叫板乐视、小米。但酷开在创维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很小,截至目前的总销售量不到20万台。

  智能化则要求彩电企业不仅仅把彩电作为硬件来销售,而是能通过后续的内容服务来获取持续的服务性收入。为此,海信在去年推出了智能电视品牌VIDAA TV,为其带来百余万销量。今年4月,海信又发布VIDAA2新品,意欲拉升今年的市场。

  奥维咨询董事长喻亮星表示:“当前,整个彩电产业已步入了后硬件盈利时代,对于传统彩电企业来说,必须要打通系统架构设计、引擎开发、应用开发、数据分析等环节,共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包容的智能大生态圈。”

  喻亮星认为,彩电企业重构创新后硬件盈利时代的商业模式是,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工具融合到自身的模式重塑和创新中。另外,在将互联网的口碑、服务优势与自身规模效益相结合的过程中,还要避免陷入“泛互联网化”的全免费误区。(本报记者 王耀翠报道)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