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元年启幕,42个低碳试点省市将提出峰值目标


作者:张晴    时间:2013-12-30





  “在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关注没有2009年那样热度的情况下,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首先是从国际上来的,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要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12月4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1世纪低碳中国发展高峰会”上,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如是说。

  在11月份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显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这意味着,进一步明确了用市场手段实现环境资源配置的理念。

  2013年被视作碳交易的元年。作为一种被国际社会证明有效减排的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中国七省市正式启动,6月,深圳作为第一个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启幕。11月,上海、北京也陆续开市,一千余家企业被纳入交易。这标志着酝酿、设计、筹备了3年之久的中国真正意义的碳市场正式运行,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崭露头角。

  当前生态文明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主管部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对于新兴的碳交易,企业该如何参与碳市场并提升自身可持续竞争力?而蹒跚学步的各排放权交易所,又为即将到来的交易高峰做了哪些准备?

  在“21世纪低碳中国发展高峰会”上,来自政府、企业、排放权交易所等低碳发展相关方的业界精英对低碳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探讨。

  “我们也看到,在2013年,我国出台了不少激励性的财政措施,也是在今年,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试点城市正式开始。” 二十一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东阳在开幕致辞中说,“对中国经济来说,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面对这场势不可档的低碳环保革命,我们也看到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全球性绿色事业中,主动寻找、挖掘绿金的机遇。”

  向总量控制过渡

  “我个人感觉现在应该已经到了这样一种转变的阶段,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要从它的强度目标进入向总量控制过渡的目标。没有总量的控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最终解决控制问题恐怕还是不够的。”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李高说。

  李高说,应对气候变化并不是单一的政策工具、政策手段能够解决的,需要把我们各方面的政策进行汇集、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目前由于我们认识的变化,未来应对气候变化这项工作我想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李高称,目前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也在推动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是立法的工作,气候变化立法现在已经在组织起草。我们所说的政策层面、制度层面、工作层面还是需要立法的保证,立法的保证对这个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就是一些顶层制度设计的问题,"十二五"设立了碳排放强度的目标,未来还要进一步的利用这个目标作为整个工作的引导。但是我想从工作的实践来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方面继续强化强度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总量目标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李高表示,到现在为止有42个低碳试点省市,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求这些低碳省市通过认真的研究提出峰值目标。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工作促进峰值的早日到来,最终中国的二氧化碳,或者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能够从强度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而且从总量控制进一步进入到绝对量下降的阶段。”

  除总量控制的思路外,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长远战略性的课题加以研究,也是气候司的重要工作方向。

  “我们想通过各行业对各区域和我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判断,对于我们国家低碳发展的道路到底怎么走、未来在2020年、2030年、2050年基本趋势的判断和路径的设定得出一定的认识和判断,为其余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李高表示。

  “这个工作目前也在进行,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应该有上百家的研究机构来参与当中。气候变化问题非常的复杂,需要从经济、资源、环保等角度综合看待,没有一个单项能够解决气候变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

  在这一思路下,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也会进一步加速。

  李高说,今年大家能够明显感觉到国内碳市场建设方面的进展,这反映了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未来的工作当中更多依靠市场的手段,利用市场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也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市场机制,市场地位在资源配置当中决定性作用总体的要求。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当中完全依靠碳市场,碳市场可以起到一部分作用。我们相关各个行业的标识、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李高说。

  排控企业也可掘金碳市场

  “碳交易是一种手段,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公民,气候变化实在是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关志华说。

  对企业而言,碳市场这一新事物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会。在碳交易的浪潮中,一些在低碳领域发展领先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顺势而为,把握机会从中获利。

  “我基本上每天都接到朋友们的电话说,有企业和投资者要参加你们市场,想开户,请你帮帮忙。” 深圳市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说,“我说不需要帮忙,我很感激你们到这里开户、参与我的交易。”

  陈海鸥说,深圳市场开启之后,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资机构在关注市场,越来越多的管控企业在高层会议上讨论碳排放管理和碳交易,这是她能欣喜看到的市场变化。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