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解可从五方面突破


作者:谢玮    时间:2013-12-25





  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

  评论普遍认为,国家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的调控进入了新的阶段。

  事实上,早在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曾下发《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被列入产能过剩名单。自此解决产能过剩就成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2009年10月,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再次强调严禁地方各级政府违规审批。

  然而,这些控制行政审批的文件并未有效遏制产能过剩。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今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规划了未来5年我国化解过剩产能的路线图。

  12月17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来自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业内人士及经济专家对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展开了讨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张大卫分析认为:“明年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化解过剩产能。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既要利用市场和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应该有的作用。”

  对话

  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

  文献军: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可以使用三个指标:第一,开工率严重不足。第二,产品大量滞销。第三,价格急剧下跌。

  我国铝业产能过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自2000年到2013年,我国电解铝行业产能和消费几乎是同步增长,行业一贯保持100%的开工率。然而,2010年后投资增长过快,新增产能很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电解铝行业开工率仅为71.9%。

  2007年以前,电解铝行业的利润率非常高,基本维持在10%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以来,整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已经急剧下降,行业效益基本没有恢复此前的水平。今年,全行业销售收入约为4万亿,其中利润约1700亿,利润率约为4.25%。因此,电解铝行业是存在产能过剩的,而且有加剧的倾向。

  高智:近年来,国家对水泥行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导向出现了措辞的变化:一开始为“控制总量”,后来为“抑制总量”,后来为“遏制总量”,这次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措辞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行业发展的变化。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到非控制不可的程度了。

  目前,水泥行业总产能是30.7亿吨,这样来看,我国人均水泥产能高达2吨,以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高的产能过剩。而水泥行业的盈利能力,自2011年达到历史的顶峰后便开始下降。总体来看,水泥的总产量是在增长的,而盈利能力是在下降的,这就是一个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

  在市场调节下,适度产能过剩是有利的,可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水平。然而严重产能过剩,特别是水泥这种资源能源依赖性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体制性产能过剩最难治疗

  文献军:国家对于电解铝行业的调控措施非常严厉,已经通过土地、环保、金融三道闸门限制,但仍没有遏制产能过剩的发展。

  电解铝产能过剩的形成是一个产能转移的过程。目前,电解铝行业多数产能分布在高电价的东部地区,即生产成本较高的地区。生产能力由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是世界普遍趋势。西部地区电价较低,有成本优势,投资自然流向西部地。而当前问题在于,西部地区的产能形成了,东部地区的产能却没有退出。一边调控,一边新增产能,因此,电解铝行业产能需要优化布局。

  高智:造成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很多,第一,地方政府对水泥行业无原则地发展和缺乏管控。2009年之前,国家对水泥行业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宏观调控层面,水泥生产项目建设的审批权、核准权均由地方政府管控。许多地方政府因而将水泥生产线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这使得水泥产能增长特别快。

  第二,水泥行业可能短期盈利快,吸引了大量不了解行业现状的民间资本投资。

  第三,许多大型企业对水泥项目的投资是非理性投资。部分企业为扩张市场、抢占资源再建生产线,造成了局部地区非常严重的过剩。

  陈文玲:应将产能过剩问题放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当前世界制造业正处于第四轮产业转移阶段,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发生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和一批发展中国家。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正确认识过剩产能,应分类、分级、分别看待。产能过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周期性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即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周期的需要,产能不断地增长。

  二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以钢铁行业为例,粗放、低价、低质部分钢材产能过剩,而特种、异型或高端钢材部分产能则存在不足。

  三是体制性产能过剩。这种产能是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以GDP为导向下产生的过剩,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性干预造成的结果,且最难治疗。

  第四是绝对性产能过剩,即在全球范围内来看,绝对需求不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