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政绩催生水泥产能过剩,两年压1亿吨难度不小


作者:谢玮    时间:2013-10-30





  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下称《意见》发布,将改革重点锁定于包括水泥在内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并规划未来5年化解产能过剩的“路线图”,计划在2015年底再淘汰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很多人认为,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产能过剩”已变成水泥行业的“关键词”。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12年全年淘汰落后企业千余家、落后产能2.2亿吨,但水泥行业仍新增产能1.6亿吨。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水泥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2.7%,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严重制约着水泥行业的发展。

  “政绩”催生水泥产能过剩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勃兴和城市基础交通设施投资的增长,水泥行业在过去10年迎来了迅猛的发展。然而,2012年似乎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历史转折点。根据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2012年水泥工业概况》,全年产量22.1亿吨,结束了连续10年超过10%的高速增长。行业经济效益更是堪忧,全行业利润657亿元,同比下降近三分之一。

  对于产能过剩,我国并无官方指标。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根据国际水平,产能利用率达到80%就属于正常水平。而目前来看,我国水泥业的产能利用率过低,不足74%。全行业产能超出实际需求约8亿吨。

  “产能过剩现状的形成,地方政府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孔祥忠直言,早在“十五”期间,地方政府开始启动招商引资大潮时,就为今天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在招商引资“大跃进”中,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握好项目的评审,“不按照科学发展观,不按照地方的自然禀赋,不考虑环境容量”,盲目上项目。

  “政绩出官。”孔祥忠说,地方政府对于水泥项目的“投资大跃进”关系到官员背后的考核。相对于煤炭等能源产业动辄上百亿的投资,水泥企业技术门槛低,投资规模较小,所以特别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

  对企业来说,除资本的逐利冲动外,企业经营者也往往希望把规模做大,新增一些产能。“提前占有一些资源,他们觉得挺好。”孔祥忠说。

  兼并重组是方向?

  自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办[2003]103号明令制止水泥行业盲目投资冲动以来,针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过剩产能,国家已展开多次集中调控。

  2009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环保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行业准入、环保标准和融资渠道等多角度严控新增项目上马。

  然而,集中调控仍难缓解产能过剩局面。今年9月,被称为环保“国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要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已经叫苦不迭的企业似乎又戴上了新的“紧箍咒”。

  一直以来,政府对于行业产能过剩现状的调控集中于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孔祥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淘汰落后产能又包括通过市场竞争自然淘汰以及政府通过干预淘汰两种手段。

  每年,工信部都会下达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过去三年来,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数量每年都是千万吨级。“现在淘汰落后已经不是大的问题。”孔祥忠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上一轮就技术不达标而进行的产能淘汰基本已经结束,目前落后产能仅占全行业产能的不到5%。淘汰落后产能已经不能继续对产能过剩的现状形成影响。

  在孔祥忠看来,新的调控方向是通过兼并重组增强产业集中度。2012年末,在工信部年度工作会议上,部长苗圩明确了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工作思路,即针对产能大量过剩行业,“消化一批产能、转移一批产能、整合一批产能、淘汰一批产能”。2013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了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35%的目标。新政策正在促进行业兼并和重组。

  面对困难形势,许多外资“一走了之”。2012年,意大利水泥集团Italcementi附属公司Cimfra China向西部水泥出售了旗下富平水泥的全部股权。韩国大宇国际公司将位于山东的大宇水泥工厂以7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1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中国建材集团03323.HK,甚至业内巨头拉法基也传出了出售在华资产的消息。

  国内企业的重组和整合也在加快。根据《2012年中国水泥工业概况》统计,2012年,全国共61起兼并重组发生,其中40%集中在西南地区,整合产能1.5亿吨。截至2012年底,前10家大型水泥集团熟料产能已占全国的48.93%,水泥产量占全国的31%。

  对于兼并重组的调控思路,华新水泥600801,股吧股份有限公司600801.SH副总裁、瑞士豪瑞集团中国区总裁李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本质上来说,并购并不是改变和改善产能过剩的方法,“收购是希望它生产,而不是关掉,这样并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然而,对于重组方式以及化解产能过剩的办法,业内人士也有不同意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