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改利好产业上游,用气行业或面临结构调整


作者:郑彬 毛娜    时间:2013-07-01





国家发改委28日下午发布通知称,自2013年7月1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提高非居民用气价格,价格管理环节由出厂环节改为门站环节,其中增量气、存量气采取分别调整。调整后,全国天然气平均门站价格将从每立方米1.69元上升到1.95元。

  分析认为,此次价改对于改善进口气价格倒挂有显著效果,上游供应商将显著受益,供气意愿将得到提升,此前频发的“气荒”或成过去时。而与此同时,下游主要用气行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预计多个行业将面临洗牌,其中化工领域将面临较大压力,LNG汽车用气成本将上升,但从长远看,供应增加有利于推动LNG汽车的发展。

  门站价格明显提升 天然气上游显著受益

  此次价格调整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天然气上游供应商。我国的天然气主要生产者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中石油产量更是占全国的70%左右。目前非民用气在总体消费中占比超过70%,根据发改委通知,此次气价平均将上涨0.26元/立方米,其中涉及存量气1120亿立方米,平均涨幅为0.18元/吨。以70%计算,中石油产出大约占存量气中的784亿立方米,价改后中石油的利润增幅将超过140亿元,这还不包括增量气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价改采用存量气、增量气分别定价,增量气价格的提升幅度远超过存量气,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增天然气消费,对天然气整体需求增速也将有所影响。但天然气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清洁可替代能源,政策支持力度不会改变,预计未来政府可能对部分应用领域推出更多补贴政策。

  上游供气意愿提升 “气荒”或成过去时

  发改委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3%,消费量激增致进口大幅提高。我国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仍较低,加之环境因素倒逼,未来天然气需求仍将快速增长,进口气占比将继续提升。与此同时,印尼近期宣布将出口中国的天然气提价70%,澳大利亚也计划谋求涨价,而中俄原油订单签署后,天然气供应协议也有望签署,预计价格也不会低。在进口气与国内气价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上游供应商持续亏损,供气意愿不足,导致近几年来冬季用气高峰期“气荒”频发。

  此次价改上调的非民用天然气在总消费量中占比超过70%,将显著改善进口气与国内气价格倒挂现象,上游进口端供应意愿将大幅上升。同时,受益于门站价格的提高,油田服务行业也有望受益,后续天然气勘探生产活动将获提振。尤其是页岩气领域,第二轮招标之后受成本、价格等因素影响,一直进展缓慢,此次价改的推出无疑为页岩气开发又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加上调价后,下游工业用天然气消费扩张将更加理性,预计影响我国多年的“气荒”问题将不复发生。

  利空天然气应用产业 或推动行业结构调整

  非民用气价的上涨最直接的冲击将是下游天然气应用产业。涉及涨价的天然气下游主要包括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发电和天然气汽车等领域,预计化工、发电领域短期将受到明显冲击,而车用LNG用气成本也将上升,但供应增加有望缓解目前车用气严重不足的局面,长远来看对推动LNG汽车的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传统天然气化工以生成尿素等化肥为主,考虑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改委此次调价特别将化肥用气价格涨幅限制在每立方米0.25元(其他领域为不高于每立方米0.4元)。此前化肥生产用气往往可以通过农用气得到农业补贴,但在工业用气大幅提价的情况下,主要供气商将更倾向于减少低价农用气供应而转向工业用气,预计化肥业所需天然气或可能会面临高价且紧缺的局面。

  管道天然气是LNG压缩工厂的主要气源,对于LNG汽车领域来讲,价改或许并不完全是坏消息。一方面,用气成本增加将给行业发展带来压力,汽车“油改气”成本将上升,如车用气平均价格按照最高上涨0.4元/立方米计算,保持LNG工厂毛利率不变,LNG价格上涨0.4元/立方米左右,大致相当于汽油价格的60%,仍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另一方面,终端涨价将提振上游供应的天然气量,从供需角度考虑,有利于下游加气站的快速发展和车用LNG的充足供应,同时涨价令部分用气行业面临不盈利甚至亏损局面,中上游企业发展LNG汽车的意愿可能反而将获提升。

  由于此前天然气价格显著低于石油,目前多地盲目推进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项目,部分项目附加值较低,不利于引导天然气合理消费。此次价改有望促进企业节约利用天然气资源,进一步优化天然气应用行业结构。(作者:郑彬 毛娜)

来源: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