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3-01-10





  编者按: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重点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为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当前,该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果。即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推进百项关键共性技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题,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自十六大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作为当前产业创新的基础,关键共性技术薄弱已成为制约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加大力度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重点之一。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组织实施了“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集中资源和手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攻关100项左右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对新时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共性技术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实施产业技术政策的核心内容


  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直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原动力,产业技术政策已成为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属于竞争前技术,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度影响。从发达工业国家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和杠杆,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通过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更是一些发达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振兴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


  克林顿在任期间,美国政府对产业技术给与了实质性的强有力的支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先进制造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不仅使美国制造业重振雄风,同时也使美国经济得以复苏,并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2007年美国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取代从1990年开始实施的“先进技术计划”。“技术创新计划”针对“国家重点需求领域”的基础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活动加大投资,通过可持续的技术领先来保证美国的未来优势。2010年美国把制造技术作为“技术创新计划”的重点发展方向,解决国家需要的关键技术创新,振兴制造业,发展经济。欧洲、韩国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计划,争取全球技术优势。我国也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重大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对一些亟待解决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给予政策支持。


  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促进产业做强做大的技术基础


  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做强做大,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构成了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环节,关键共性技术是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最富创新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和关键环节,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如关键共性技术中的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数字化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手段;特大型和关键零件的焊接、铸造、塑性成形、热处理及精密成形技术、高效加工技术和亚微米到纳米级的细微制造技术,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急需,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新材料制备、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重点方向,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研究院所的支撑作用,创新研究机制,组织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是促进工业做强做大、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技术基础。


  三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保障产业安全可控的重要支撑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将发生深刻改变,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瞄准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重塑竞争优势;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横向同质产品的低成本竞争日益激烈,纵向同类产品的高技术竞争成为焦点。我国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欧美市场萎缩,以及工业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临着新兴经济体更低成本竞争优势所形成的“低端挤压”,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转变过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提高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度,加大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才能使我国产业实现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使我国部分产业在全球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取得新成就


  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更加显现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企业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截止到2012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达13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达30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887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逐步加强,研究条件、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高。企业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加关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和产学研合作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一五”末期,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左右,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已占国内申请总量的53%。


  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


  近10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科技计划的支持下,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证了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领先,如大容量电炉生产高品质工业硅节能关键技术、电解锰电解后序工段连续抛沥逆洗及自控技术、低品位难选矿综合选别与利用技术、新一代TMCP控轧控冷技术、高性能硅钢技术、大型节能环保稀土电解槽及工业制备技术等。近两年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突破了高性能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网络应用中间件技术、新一代搜索引擎技术、办公软件技术、新型智能移动终端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MOSFET功率器件技术、IGBT芯片及模块技术、全数字化高速高精运动控制技术、高速切削技术等关键技术,有效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