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十年】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作者:黄晓芳    时间:2012-09-25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全程监管体系,坚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连年增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耕地面积不再净减少

10年来,我国坚守耕地红线,耕地面积净减少的趋势得到扭转。这期间,我国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坚持土地用途管制、落实管控性保护的同时,强化以节约促保护、以建设促保护、以激励促保护,严把耕地征转的规划、计划、占补平衡、补偿安置四道关口,坚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年来,我国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实现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是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目标设置的安全底限,近年来我国通过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对基本农田的投入,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增长,2011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57121万吨。

10年来,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由于实行了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挂钩制度,补充耕地按项目实施,落实到地块,真正实现了“占多少、补多少”。2006年至2011年期间,全国补充耕地7879万亩,大于同期建设占用耕地5809万亩和灾害损毁耕地1477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10年来,各地普遍开展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稳量、提质、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1年以来,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亿多亩。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6亿亩。

这期间,各地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土地整治重点内容,新修建排灌沟渠493万公里、田间道路460多万公里,新建机井25万眼、泵站15万座,完善了田间灌溉渠系。统计显示,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至2个等级,粮食产能普遍提高10%至20%,新增粮食产能130多亿斤,为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土地整治惠及9100万农民,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700余元,仅农民参加土地整治工程的劳务所得超过150亿元。

通过村庄整治,农村散、乱、差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得到了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

节约集约用地得到加强

人多地少、可开发利用土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近年来,统筹安排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难度不断加大,用地中的粗放浪费行为又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供需矛盾。为此,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陆续推出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多项政策。

经济杠杆对房地产用地节约集约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平均出让容积率超过2.0,房地产用地中盘活存量土地的比例维持在30%至50%的较高水平。2009年,全国闲置房地产用地约1万公顷,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60%。

为落实中央下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全国2010年落实用地2.51万公顷,2011年落实用地4.36万公顷,全面实现了应保尽保。2012年,共安排可供应土地4.76万公顷,截至今年7月,用地落实率已经超过80%。

根据2010年度统计结果,国家级开发区单位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12.43万元/公顷,实现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8.77万亿元,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达到12563.33万元/公顷,开发区综合容积率0.84,建筑密度达到27.58%,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和土地招拍挂实现率分别为97.23%和79.17%。

同时,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不断健全。近年来,我国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显示,2002年,全国以有偿方式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2.42万公顷,占当年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2%,出让金总额2416.79亿元,2010年增加到29.37万公顷,出让价款总额27464.47亿元。(黄晓芳)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