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过剩积重难返,亿吨违规产能或被招安


作者:王力凝    时间:2012-09-12





  地方政府补贴钢企亏损生产

  在8月钢材价格全面崩盘之际。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稳增长”,哪怕亏损,也依然以各种方式支持当地钢铁企业继续生产。

  9月1日,河南省财政厅计划投入资金共8.7亿元,其中先期筹措5000万元用于支持钢铁行业,对河南省重点钢铁企业产量超过1万吨以上的进行奖励。另外,陕西省也宣布将以财政支持方式对影响全省经济增长的钢铁等企业产品进行收储,政府还将适当予以企业贴息补贴。

  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出手试图解决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然而政策效应似乎“适得其反”。

  9月2日,国家工信部出台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新修订版,这让业内人士认为这则新规“明为淘汰落后产能”,但实则有望将以往没有通过审批的大量国内钢铁“黑产能”获得“转正”。据悉,该新规将在今年“十一”之后正式实施。

  “没有得到审批而已经建设的钢铁产能将近3亿吨,钢铁产能过剩格局将愈加严重。”意达钢材资讯资深分析师薛和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国家对钢铁行业的监管实际上已经失控。

  薛和平认为,目前钢铁行业依靠行政力量已难解困局,唯有依靠市场来调节:“现在全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出现31年来的首次减产,接下来20%~30%的钢厂将面临倒闭风险。”

  行政审批减化

  值得一提的是,和国家工信部在2010年6月发布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相比,本次新规定中,提出 “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对未列入公告名单的企业,不给予政策支持”。

  而在此前的规定中,明确提出符合标准的企业应该具有“项目核准或备案等审批文件”,而对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有关部门不予核准或备案新的项目、不予配置新的矿山资源和土地、不予新发放产品生产许可证、不予提供信贷支持。

  “这意味着,按照新的规定,此前未批先建的‘黑产能’只要符合生产规模、工艺、节能环保等各项门槛标准规范,只需要通过申请就可直接获得政府的监管认可。”一位接近中钢协高层的人士表示。而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将钢铁列为“核准制”管理范围,虽不使用国家资金但属于“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核准权上收至国家发改委。而由于国家钢铁行业的投资已经明显过剩,不少钢铁项目无法得到核准。所以,一些企业干脆直接绕开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先私自进行建设。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重要变化?

  “实际上,新规定简化了行政审批这一项,这就意味着政策对此前未批先建的钢铁项目的态度有所变通:由否定变为认可。”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业内估算,这些年未批先建的钢铁产能有3亿吨。虽然没有“准生证”,但是这些产能已经现实存在,而且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只是“一刀切”式地叫停,就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不小的损失。

  据了解,在2010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发布后,没有一家钢企获得达标认定,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少企业并没有获得发改委的行政审批。

  本次新发布的文件中,都是要求将淘汰粗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下的普钢企业,不同点主要是对钢铁的环保排放和节水标准进行了提高。新规定中要求,符合条件的钢厂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得超过1.63千克,吨钢新水消耗不超过4.1立方米。这一规定分别比2010年的版本下降了0.17千克和0.9立方米,环保门槛有所提高。

  而在工艺装备方面,新规定只要“满足高炉有效容积400立方米以上,转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电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即可。而在2010年版本中,要求“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

  然而,这一工艺装备要求在业内看来依然存在问题。薛和平认为,“高炉有效容积400立方米”和“100万吨产量”已经出现双重的标准,不少钢铁企业都只达到其中的一个标准,那么需要淘汰钢铁企业的话,到底是按照工艺装备和产量大小来核实,这在实行的过程中将面临困难。

  钢铁产业困局难解

  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政策层面对违规的钢铁产能罕见的“招安”,其背后不容忽视的是钢铁行业已陷入极度困境的事实。

  “7月份已经不做了,再做下去这个行业就把人逼上绝路了!”陕西省西安市一家钢铁贸易公司副总万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原本是钢铁贸易“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但是由于钢材价格一直下跌,每吨亏损100多元,亏损严重的只好选择暂时歇业。

  据万经理介绍,目前西安市场上,规格为16~25毫米的螺纹钢价格为3550元/吨,而在去年年底还是4500元/吨,每吨价格已经下跌了近1000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