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对乙酰氨基酚“本真”


作者:拂晓    时间:2011-11-08





进入秋冬季节,呼吸道感染疾病开始呈上升趋势,于是,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自然成为了主角,尤其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更是成为市场专宠。那么,这种受宠的热门药品究竟具有哪些技压群雄的地方而深受消费者信赖?笔者在梳理对乙酰氨基酚的“前世今生”时,发现这里面确实蕴藏着不少可圈可点的故事。

广泛使用

1893年夏天,美国科学家VonMeting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首次发现乙酰苯胺和非那西丁都有一种主要的活性代谢产物,他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出一个结论,该产物可以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使中枢体温调定点下降,然后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血管包括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作用弱,故解热镇痛作用强,抗风湿作用弱,对血小板凝血机制无影响。后来,科学家把它称为对乙酰氨基酚,并作为药物合成为临床所用。

到20世纪50年代,对乙酰氨基酚由于其解热镇痛功效优越而开始引起临床注意,并得到广泛应用,在1960年作为OTC药物被公认推荐为临床剂量安全有效、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的解热镇痛药。

笔者了解到,正因为此,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中,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就高达600余只。根据FDA的统计数据,仅美国1年药房填写的2亿多张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处方,就足以让它成为美国应用最广泛的处方药物。“许多人都挑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并继续这样做下去。”FDA新药办公室的专家表示,这些制剂在能够产生相同止痛效果的前提下,比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在药品使用评估、便利性和依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国内,已被批准的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非处方药,包括西药和中成药也有100多只。目前国内市场中对乙酰氨基酚单、复方产品在主要大城市医院用药普及率达95%以上,尤其是抗感药的组分中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在其360家三甲样本医院的监测统计数据显示,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在逐年扩大。以复方对乙酰氨基酚为例,2009年样本医院采购价合并数为259.39万元,2010年就达到289.58万元,增幅达11.64%,整个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也是呈上升趋势。每年仅扑热息痛所生产的单、复方制剂就有200多亿片(粒),是我国销售额领先的制剂品种。

正如中国医院协会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专家组专家孙忠实所言:“按作用机理来讲,对乙酰氨基酚属乙酰苯胺衍生物,当炎症反应时,组织细胞的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酶合成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并导致局部组织红、肿、热的症状。该药主要通过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所需要的环氧酶而起到调节体温和镇痛的作用,因其对炎性介质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部位不同于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它主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部位,而不在外周神经系统,是感冒发热、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癌性痛和手术后止痛的必备品。”

由于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较强,在美国,它是消耗量最大的非处方镇痛药,有200多个品种;在我国,对乙酰氨基酚也被广泛推荐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感冒发热、头痛以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和疼痛。多年过去了,对乙酰氨基酚的剂型规格在不断进化。2010年11月,美国FDA更是批准了Cadence公司开发的对乙酰氨基酚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这是美国首次批准该药的静脉注射制剂,适应症为轻中度疼痛和作为中重度疼痛阿片类镇痛药的辅助药,并可作为住院成人和儿童患者的退热药。而在中国,目前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共有28个生产批文,两个规格(2ml:0.25g,1ml:75mg)也是在临床上被大量使用。

资料显示,美国的静脉注射制剂批准基于针对1020名成人和355名儿童的临床试验结果,其中有2项研究对该注射液治疗疼痛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评估,1项对该注射液治疗发热的疗效进行了评估。在一项针对101例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研究中,采用该注射液治疗1000mg/6h,持续24h,退热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P<0.01),并可显著减少吗啡的用药量24h内减少33%,P<0.01。在另一项针对244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研究中,接受该注射液1000mg/6h或650mg/4h,持续24h治疗的患者疼痛程度较安慰剂对照组显著减轻(P<0.02)。在一项针对诱导性发热的成人志愿者研究中,该注射液1000mg单剂治疗在6h内体温相对于安慰剂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并在用药后15分钟内即可起效。在安全性评估临床试验中,该注射液的耐受性良好。

“而从临床退热效果来看,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退热作用强,可作为高热患儿的常规用药。实验表明,选择有高热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安乃近注射液肌注治疗。结果用药1小时后2组药物退热效果和退热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乙酰氨基酚在第2小时就能使患儿体温降至接近正常体温,并在6小时内逐渐下降至正常;安乃近注射液尚在退热过程中。”孙忠实教授曾撰文这样认为,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安乃近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必然被对乙酰氨基酚的单、复方注射剂所取代。

合理用药

目前,国内感冒药品种繁多、成分各异,自我药疗更是疑窦丛生。其中就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抗感药物在我国常见病症自我药疗中比例高达89.6%,高出第二名30个百分点,且这种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无论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很多人都是随身携带,稍有感冒症状就吃几粒。然而,不同的药品可能同时含有某类相同成分,不科学服用,可能会造成某种成分的剂量失衡,产生用药风险,因此,合理用药成为了医师和患者需要共同正视的话题。

正因为对乙酰氨基酚常用于抗感冒药的组方中,“这种原本较安全的药物由于用药不当而存在不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上述专家介绍说,根据临床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剂量成人0.3~0.6g/次,退热疗程不超过3d,镇痛不超过10d,儿童每次10~15mg/kg,12岁以下小儿每24h不超过5次,疗程不超过5d,尤其是WTO批准小儿自零岁始即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仅限体温超过38.5℃时方可使用。在复方制剂如感康、三九感康灵、维生素C银翘片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分别为0.25g/片、0.2g/片和0.105g/片,按说明书服用的对乙酰氨基酚每日剂量分别为0.5g、0.6g和0.63g,患者每天的用量远远低于目前国际上每日不得超过4g的限度,这表明按说明书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及其复方制剂是安全的。

不过,所有的药物都是有一定风险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近日,美国FDA也提醒医生,要求限制处方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每片、每粒胶囊或其他每单剂量中对乙酰氨基酚不得超过325mg,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业内专家提醒:“这一点非常必要,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跟有无饮酒史、营养状况、合并用药情况和有无合并症等诸多因素有关,比如,酒精可诱导肝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和耗竭谷胱甘肽,使酗酒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和体内维生素E缺乏者的敏感性也会增加。”

综上所述,对乙酰氨基酚不适合大剂量、长期服用,并要严格遵循各年龄段相应剂量和疗程等;在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期间,还要注意药物间可能会产生的相互作用。除了控制好用量外,还需注意与安全用药相关的其他细节。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拂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