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替拉韦钾适用于所有HIV-1成年感染者


时间:2011-10-26





  近日,在芝加哥举行的第51届抗微生物病原体与化疗多学科会议上,默沙东宣布了一项名为REALMRK临床试验的结果:在不分性别、不分种族的开放式单组Ⅲ期试验中,对感染艾滋病病毒-1(HIV-1)的患者进行48周联合治疗后,拉替拉韦钾片剂的疗效和耐受性与其他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相似。该Ⅲ期临床试验的数据包括未曾接受治疗的感染HIV-1的成人患者,以及曾接受治疗但对目前的抗病毒(ARV)治疗无效的或对其不耐受的感染HIV-1的成人患者。


  拉替拉韦钾是目前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HIV-1感染的整合酶抑制剂,作为联合治疗的一部分,被用于治疗感染HIV-1未曾接受治疗和曾接受治疗的成人患者。拉替拉韦钾通过整合酶抑制HIV-1 DNA插入人体DNA,具有限制病毒复制和感染新细胞的能力,其迅速的抗病毒活性已经得到证明。


  “REALMRK试验结果反映了拉替拉韦钾联合治疗在不同患者人群中的效果。”托马斯杰斐逊大学杰斐逊医学院传染病和环境医学系主任兼试验首席研究员凯思琳·斯夸尔斯(Kathleen Squires)博士指出,“现实生活中,受HIV感染的黑人与妇女的比例最高。”


  试验方案


  这一Ⅲ期临床、多中心、开放式单组观察试验共招募209名感染HIV-1的成人患者,包括感染HIV-1未曾接受治疗的成人患者(n=22)、感染HIV-1曾接受治疗但无效果的成人患者(n=98)和对目前治疗不耐受的患者(n=89)。其中,黑人患者占74.6% (156/209),女性患者占46.9%(98/209)。


  受试患者全部接受每日两次400mg 拉替拉韦钾片联合治疗,试验为期48周。联合治疗方案中的其他抗HIV病毒药品,仅限于经过批准、获得许可的药品。在参加试验的209名患者中,有3人随机入组但未接受治疗。参加试验的患者来自北美、南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南非。


  该试验的主要终点为48周病毒载量水平低于50copies/mL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病毒载量水平低于400copies/mL的患者比例、CD4细胞计数与基线比较的平均差异、病毒载量与基线比较的变化以及失去病毒学应答的时间。

  试验结果


  根据治疗相关的中止等于无效的定义方法,有11名随机接受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主要分析之外,原因是在48周之前因与治疗无关的原因停止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拉替拉韦钾联合治疗48周之后,在感染HIV-1的成人患者中,HIV-1病毒载量水平降到50copies/mL的患者达70.3%(137/195)。其中,67.8%(61/90)的女性患者与72.4%(76/105)的男性患者的病毒载量水平降到50copies/mL以下,67.6%(98/145)的黑人患者和78.0%(39/50)的非黑人患者的病毒载量水平降到50copies/mL以下。


  与基线相比,患者的平均CD4细胞计数总体增长为111cells/mm3(95% CI)。


  接受拉替拉韦钾联合治疗的患者的试验总体停止率为14.8%。在女性和男性患者中,停止率分别为17.3%和12.6%。


  试验发现,69.1%的女性患者和75.2%的男性患者出现临床不良事件(AEs)。在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中,与药物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8%和14.7%,有3.1%的女性和0.9%的男性患者由于临床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69.9%的黑人患者和79.2%的非黑人患者出现临床不良事件。与药物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在黑人患者中为21.6%,在非黑人患者中为17.0%,有2.6%的黑人患者由于临床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


  试验出现的与药物有关的常见临床不良事件(在所有人群中出现的比例超过或等于2%)包括腹部胃部不适、腹泻、恶心、呕吐、肌痛与头痛。


  延伸阅读


  艾滋病病毒(HIV)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为HIV-1型和HIV-2型,HIV-1是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艾滋病病毒株。



  HIV-1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1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