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入不敷出 医院“独门秘方”药物受冲击


时间:2011-10-21





  市民陈女士从青岛市立医院买了个药膏挺好用,但这药外面药店根本买不到。10月20日记者帮忙打听了下,陈女士用的这种药确实是医院的“独门秘方”,在医院他们叫“自产药”。自产药一般都是干啥用的?自产药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记者对其进行了探访。


  这药别地儿没的买


  每年到这个时候,市民陈女士的手就跟得了“怪病”一样,很干,还总掉一些皮屑,别人都是在冬天才手裂,她这时候就开始了。不过最近陈女士从青岛市立医院发现了个好药。“非常普通,味道也不香,但还真是好用,我这手现在软和多了。这药叫肤宝,我给好几个人推荐了。”但问题出现了,这药不好找!李沧大小药店找了一圈没有,在旁边的大小医院也找不到,“这是医院的独门秘方,只有市立医院有。”


  同样,43岁患风湿病的姜女士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我关节疼得受不了,在五医住院,那医生给了用了几种药感觉效果不错。后来我还托儿子在外面打听哪有卖的,最后发现是人家医院自己研发的,外面没有。价格不贵,关键是管用,真不知道医院也有自己的药呢。”



  很多人都不知道医院有自产药。10月20日记者在采访时,对这个概念有了清楚的了解:医院自己研制、生产的药品,在别的地方买不到。其实,岛城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自产药,而且销量不错,最关键是价格非常便宜。


  都是根据需要研发


  在之前可能有人会理解:自产药都是针对疑难杂症的吧?其实恰恰相反,先看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姜山给记者的这些自产药名:碳酸氢钠滴耳液、甲硝唑漱口液、复方维A酸乳膏……都是些常用药。


  外面常用药一大堆,为什么医院还得自己生产呢?姜山解释:“这些药都不值钱,没有厂家愿意生产,但临床上又必须要用到,所以我们就自己生产,目前我们医院的自产药都是这种情况。”



  有些药品市场上没有供应,临床又非得用它,逼着医院自己生产。而除了“被逼”生产的情况,还有一种是医院为了患者治疗主动开发研究的。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目前共有38个制剂品种(经药监局批准注册发有批准文号),涵盖了胆石科、神经科、风湿科、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其中消石利胆合剂等已经用了二三十年。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制剂都是医院多名老中医、老专家根据患者需要研发的。”


  定价:成本+5% 利润


  自产药价格会不会很高?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一支滴耳液卖一块多,市立医院一支美白放皴抗衰老的“肤宝”也不到十块钱。“物价局规定,自产药的定价只能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5%的利润。”姜山说。


  关于自产药价格构成,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辛善栋做了详细解释:“价格主要包括三部分:需要的各种药材的费用、制作过程中技术设施的消耗。但这些年,我们都没把人员管理费用计算在内。跟市场上相比,这些自产药的价格非常便宜了。”


  记者了解到,自产药价廉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大部分的药都比较普通,原材料的价格就不高;更重要的是,药品在医院药厂生产出来后直接供应临床病号,没有中间商的参与,也就没有了层层加价的环节,价格自然非常实在。


  自产药越来越少


  自产药虽然好,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多年来,大多数医院自产药的种类越来越少,有些医院的药厂规模、人员配备也在逐渐缩小。


  成本上涨



  这些年,原料成本涨了好几倍,可是药物定价还是以前的价格。自产药基本维持在收支平衡的状态,有时甚至入不敷出。“八医每个月自产药的产值在两万元左右,盈利大约七八千元,这个数字甚至不够几个工作人员的工资。有些药做了就赔钱,可是还不能不做。”八医药剂科副主任姜山介绍说。


  市场冲击


  根据有关规定,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当是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还得经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配制。随着市场上药品种类的丰富,有些配方被逐渐淘汰。“只有市场上买不到的药才能自产,这也是自产药种类的减少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医院自产药的“声势”渐弱,不仅不被患者了解,甚至有些医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医院还生产能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自产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市立医院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声名远扬”,有些长期不被人知晓,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


  努力自救


  “自产药的发展,得看国家政策。如果没有扶持,趋势也许就是越来越萎缩。”谈起自产药的发展,姜山的态度有些悲观。市立医院药学部副主任闫美兴则告诉记者,市立医院现在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保护自产药。“首先是扩大宣传,告诉医生医院里都有哪些种类的自产药,需要时可以用于临床。另外,虽然举步维艰,多年来医院药厂的人员和规模却没有减少,我们的目标是在保住现有四五十种自产药的基础上,再努力研发新药。”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