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国际化需要寻找联合前进的力量


作者:刘正午    时间:2011-07-07





7月2日,青岛举办的第三届品牌药企沙龙(APS)活动上,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天士力、江中制药、华润三九、滇虹制药、康美药业等7家制药巨头的主要领导汇聚一堂,探讨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携手促进中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

作为论坛主持,陶剑虹女士在会上指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保健需求的增长,中医药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在增长。集成、创新、发展中医药,比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WHO有一个统计,目前世界有14亿人在使用中医药,中国又是中医药的生产大国,中医药的开发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顺应潮流,推波助澜,彻底改变这个世界。”陶剑虹还引用热门电影《建党伟业》中李大钊的台词,比喻中医药的发展形势。

陶剑虹介绍,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中国的中医药生产增加2.3倍,年均增长23%,工业销售增加2.4倍,工业利润增加2.7倍,年均增长20%。这样一组数据,透视着中国中医药发展的前景。2011年,预计中医药工业总产值会突破4000亿元。

2000~2010年这十年当中,我国药品实行分类管理,中国医药产品市场规模增长了9倍。陶剑虹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也就是2014年,OTC市场规模会达到2000亿元。

而品牌力量是非常大的。“对品牌,应该说我们有自发的信赖,又有深刻的思考,因为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个品牌内涵的深化和拓展。本土的特色化经营,面对国际竞争挑战的时候,我们更加需要寻找联合前进的力量。”陶剑虹如是表示。

秦玉峰:携手解决药材资源短缺问题

看气候,辩形势,倡合作,谋共赢,在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大企业的压力同样存在,如何化解,需要大家坐下来共议。

青岛今天的丝丝凉意是盛夏季节少有的。巧合的是,这种天气与国际、国内医药面临的大形势不谋而合,就是总体偏热、局部偏冷。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谋、共赢”,可以说,今年以来国内制药行业整体下滑,但有些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2011年1~4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077.5亿元,同比增长28.95%。但与此同时,4月单月行业毛利率为28.52%,较3月单月的30.94%降低2.42%,这两个数据的对比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虽然整体行业扩大,但利率在降低。尤其是中药和中药饮片两个子行业,毛利率下降最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成本在快速上涨,特别是中药材原料的价格上涨。进入2010年年底以来,共有537种常用大宗中药材涨价。东阿阿胶用的主要药材——党参价格由27元/公斤涨至124元/公斤;驴皮每公斤涨15元,导致企业成本大幅度增长7500万元。

目前个别品类的药品生产企业已经出现了倒挂现象,企业选择停产、减产等方式应对成本上升。这种休克疗法虽然可暂时缓解眼前的困难,但这种势头势必伤害这个行业。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如何缓解当前的原料成本难题尤为重要,中药企业未来发展的资源稀缺日益显现,已成为中药行业共同面临的危机。



成立APS的初衷,就是充分发挥药企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作用,在过去的两次活动中,大家欢聚一堂,协力为医药行业的发展及品牌建设出谋划策,希望本届沙龙能延续前两届的优良传统,聚集众企智慧,共同为原料短缺找到解决之道。

作为此次APS会议的轮值主席,我提议,为缓解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压力,我们药企成员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携手解决药材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品牌企业,需要团结起来,使我们的组织不断壮大,形成合力,向上游拓展,共建原料基地,力争掌控几种药材,并针对基地的建设,联合向政府建言献策,通过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秦玉峰,东阿阿胶总经理)

闫希军: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

国际化不是政府之责,而是政府搭台,企业为主。几十年积累的制药企业,要敢于走出去,走进去。走出去体现企业创新精神,走进去是要融入主流市场,还要走上去,最终达到产品标准接轨,获得东道国消费者的信任依赖。

国际化不仅要实现产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企业家、员工团队也要走出去,不能简单理解为产品。国际化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创新的全部分。要从饮片这样的产业链源头控制质量,保障可靠的产品;要有几种药品能够走上去,到主流市场进行处方药的申报。另外,发展中国家也要走进去和走上去;还可以拓展到保健品等多类产品;有产品集群走出去,又有企业和企业家团队走出去,形成企业联合。

国际化仅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还显得不足,我们成立APS组织,就是要形成合力,希望带动一批企业,达到符合国际化标准,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0年的培养,中国制药企业具备了实力、经验和人员能力。还要看到,由于疾病谱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以中医药为主的疗法,接受程度在提高,需要我们抓住机会。

当然,市场是多元化的。如中国的医改,作为民生工程不断完善,随着医保不断落实,中国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形成几个层次需求——高端引领发展,中端稳定持续,普药需求快速扩大。企业要国际化不仅是谋求销售产品,还体现出市场定位。好比在高速公路上还是普通公路上走,企业有不同定位,且一旦形成定位转变比较难。如美国做尖端工业、原始创新,就不可能再走发展中国家模式。

尽管中国市场很大,企业不走出去仍是不可取的。

这就要有企业引领发展,结合国际形势,具有国际化的思维,紧跟未来疾病谱的发展,定位高端,科技创新,全球谋市。伴随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加,企业也需要领先进入国际市场。

当然,从进程来看,实现国际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国内制药工业的总体水平,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管理还在中低下水平,借助国际化协作平台还比较难,要突破法律控制更难。现在的局面是,国际巨头想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要走出去占人家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只有技术比别人高才能占领。从西方引进技术的产业看,家电、电子产业,随着学习创新,差距很快缩短。对于药品,尽管国际市场空间大,但国内企业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想,我们要探讨民族制药工业和品牌药品未来的发展,必须重视我们的药材、资源的控制或发展。 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搞一个顶层设计。我建议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设计:一是科研设计。共同建立标准的中药材的种源库,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研究,达到增质增量,并建立SOP规范化这个管理过程;第二个设计,就是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建立高规格药材储备平台。
(闫希军,天士力董事长)

王明辉:利用品牌力拉近理想和现实

国际化是一个国内制药企业的长期命题,也是国内企业的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可能会有较大差距。这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产品走出去,需要国家的整体形象支持,也是国家的整体品牌形象认可,特别是药品这类健康产品,国家形象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其二,药企要走出去,还需要国家的法律体系与国外接轨。今年欧盟提高中药进入法律门槛,这是国际上通过法律手段设置准入门槛,同样需要在法律层面化解。政府要考虑如何给产业提供有效帮助,比如建立国家与国家的交流平台,甚至互认体系。

第三,国际化还有自身因素考量。涉及国家自身是不是制药强国,企业自身是不是制药强企,有无形成这样的群体。中国有些产业中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强企,但中国的药企还有较大欠缺。

那么,是不是就没法走出去呢?也不尽然。我们仍处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并不一定要立刻进入国际高端主流市场,要研究如何用我们的品牌影响力,加强中药与现代制药技术结合,研发合适的产品。目前我们白药每年有千万美元上下的产品出口,类似白药开发的含药日化产品,在国内可以做的,国外同样门槛低,消费人群更多,在整体制药产业面对国际市场较大挑战时,尽管云南白药国际化销售整体还不大,也在做积极探索。

此外,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基础看,药材的价格和质量对企业都举足轻重。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从2001年开始,投资建立了2万亩中药材的种植基地,开始对企业核心战略工作进行专业化的研究与培育。通过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还与当地门户建立了一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合作的模式,解决了多种原料的供给质量问题。同时,由于地方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供给也较充足。三七是云南白药的另一个品种,2009年公司开始全方位的打造一个种植推广、流通、原料基地、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专业化的三七产业发展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公司的这个平台的运作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今年,我们会继续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包括同政府、社会各界与农户的广泛合作,来谋求一个多方的共赢。(王明辉,云南白药董事长)

不管是本土化还是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制药企业的灵魂,就是创新。APS形成品牌药企组织协作,创新了行业管理,在成员间签订了一个无形的契约,成员药企要共同担保和监督组织内产品的保证质量、保证疗效。

今天,制药企业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大机遇和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个变化,应如何有所作为?中国药品这么多,如何为品牌药赢得定价权?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如何走出去?我想,加快整合资源很重要,唯有团结起来,互利合作。

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对于上游的掌控是制药企业必须关注的,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不是一个产品的竞争,同质化太严重了。 也不是一个品牌对另外一个品牌的竞争,不是一个企业对另外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竞争。

作为以APS成员为代表的中国制药企业来讲,应该在这个链条上把我们最突出的优势发挥出来,以我们最大的优势,通过整合上下游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给消费者带来最高的价值。所以,掌控产业链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效率不是对生产上游的简单扩张,而应该进行上下游之间的产业优化。

为什么走出去难?我们的标准没有统一,也没有和国际标准接轨。药材的标准化,地道药材的GAP规范,是当然的最基本条件。国内市场仍有待完善,国际市场更有一段路要走。

我同时提一个倡议,品牌药企在掌控资源上面可以合作,还要告诉消费者,品牌药品来自精心选出的优质药材,以保证质量和疗效。

还要看到医改带来的国际化机遇。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也不仅仅是美国,医保在各国都是不堪重负的一个负担。

今年十月份,我将要担任世界自我保健协会的会长,我们将7月24日定为“世界自我保健日”,目的就是推动负责任的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别把我们的健康完全交给政府,加强自我保健,小病小灾自我解决是对自己负责。在这方面,中国民族制药工业也可以考虑品牌的国际化推广合作与维护,共同开发具有优势的保健产品等。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刘正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