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纠结降价令 外企杀向三四线市场


作者:王静宇    时间:2011-04-13





去年年底和今年3月28日以来,国家发改委两次下发药品“降价令”,其区别是,把降价“长矛”从生产仿制药的国内企业“转杀”向生产原研药的跨国企业。

在本次调价方案中,有19种外资药品被取消单独定价权,这就意味着,外资药企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日子将会终结。

调查显示,2010年上半年,样本医院销售前20强中14个席位被外企占领,平均增长32.7%,合计所占市场份额21.1%。在三级医院,外资药、进口药的市场份额超过一半。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我国药价攀升的重要原因除了我国内资企业相互不对等的调价之外,外商制药企业药品价格的拉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进入中国的外商制药企业已有1500家,世界前20位的跨国制药企业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有的还开办了独资企业,进口药、合资药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这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国内比较复杂严重的病情,还是以服用进口药、合资药为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心理作用,总感觉进口的东西好,国产药不行,这也是助推进口药价格上涨的原因。”上述业内专家表示。

“降价死”或批量再现

“3月28日执行降价令以后,厂家说实在做不起这种药了,还是换换其他药吧。”4月7日,北京某医院药剂科主任刘华化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不由得一紧。

对方的口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他们说的这种药,是一家由国内药企生产的规格为100mg×12的非诺贝特分散片,目前售价为21.85元,而国家发改委降价令上的价格是1.6元,足足便宜了20多元。

“这种药是专门用来降血脂的,像我们医院每个月销量都在200盒左右。”刘华对于药品“降幅越大‘死’得越快”的尴尬局面感到无能为力,因为这不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了,每逢国家大幅度降低药价,他都要做好一些廉价经典药品自此消失的心理准备。

刘华也考虑过国内其他药厂,可现在这种价格显然不是普通药厂所能承受的,而一家外资药企生产的非诺贝特分散片也在此次降价范围内,价格从50多元降到了40多元钱。

“真是每次一降价就有药品会消失,患者往往怪医院不进便宜药,可医院真是委屈;不是不进,而是人家直接不供货或者停产。”刘华说,一种名叫泰得欣通用名:头孢他啶的进口抗生素药品就在此次降价目录上,从每克50多元钱降到每克11.3元,供货商的反馈信息便是该药“肯定做不了了”。

这就意味着,一旦国内药厂不再生产,则只能选用进口药,那会使患者负担不减反增。

在北京某医院,记者如约见到了正在医院里面各科室跑业务的某外资公司药品代理商王丽化名,“这又不是第一次针对外资药品的降价,去年年底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宣布降低头孢曲松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涉及抗生素、心脑血管等十七大类,调整后的价格比之前平均降低19%。”王丽说。

然而王丽却指出,虽然去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发文要求降价,可是药企的利润依然可观,“比如,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已经由最高零售价格每盒42元调降至每盒35.7元,但是该产品一直由浙江英诺珐医药有限公司总经销,供货结算价格为28.665元每盒。”王丽说。

王丽告诉记者,如果过分地降低某种药品的零售价格,会导致药品中间商以及医院和医师放弃使用这类药品,而选择价格较高、水分较大的替代药品,这样并不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王丽解释说,造成国内药品市场上廉价药品短缺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机构及医生不愿意使用廉价药,从而使得廉价药物没有市场需求。“因为没有市场需求,药品生产企业自然不愿意生产,经销企业也就不愿意经销。”

刘华坦言,他曾专门统计过降价后就消失的药品品种,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已有50多种降价药品从医院药房里面消失了。

中小药企受冲击最大

同样成分、品种、质量的药品,一旦贴上“洋标签”或冠以“原研药”名称后,价格就会大幅增长。比如,罗氏降价产品头孢曲松由原来的93.8元降为65.7元,降幅30%,貌似幅度较大,但同期国内此类产品的仿制药最高限价却仅为7元,降价30%后仍高出国内同类产品8.4倍。

国内一家规模不大的医药公司市场部王经理告诉记者,他去年到外省参加了药品统一招标,一家实力雄厚的外资药企有意压低药品价格,通过以其他药厂根本承受不了的低价进行排他性市场占领,而其他国内药企研发能力不够的“老病根”,直接导致其无力竞争。

“不过,我个人感觉药品降价撼动不了大药企的根基,每次降价消息出来,这些药企的股价都没有受什么影响,真正苦的是中小药企。”王经理介绍说,国内药企达到4700多家,美国却只有几十家,像市民们熟悉的银翘解毒片国内就有275家企业生产,各家之间现在不是比药品质量,而是比价格、比门路、比包装,已经形成了恶性竞争。

“我们生产的药只有百分之几的产品享有单独定价权,而外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基本上都是原研药品,都可以单独定价,外资制药企业在政策上享受的特权很多,而政府在对待内、外资企业上应该一视同仁。”国内某大型药厂负责人说。

外资企业的药,即使过了专利期、在中国生产出来的品种,中国企业生产的同品种的价格也只是外资企业药品价格的40.13%,有的甚至只是外资企业的10%左右。而本次针对“单独定价”产品进行的调整,原意是摆正中外药企博弈的天平。

但恐怕事与愿违。

金象大药房副总经理叶真说,如果取消了原研药的单独定价,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价格差将减少,但由于原研药质量占优且握有大量临床数据,再加上在医院渠道和医生使用习惯等因素作用下,仿制药企业反而将最先受到剧烈冲击。

叶真表示,目前国内药品定价过低,有违科学之道。“药品是个高科技含量的东西,药品的定价不能太低做药品不能像做馒头似的,把几样原料像和面似的,左和右和,然后一蒸就出来了,一块钱一个。”叶真说,“做馒头不需要太多技术人员,然而做药品要养多少个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啊?”

外企杀向三四线市场

河南一家药企老总向记者透露,自己公司有多个产品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现在药品招标的技术标大家都能达到,到了商务标,就是拼价格,价格不是不应该降,而是不能低得离谱。”

有的药品企业也表示,现在不参加招标是速死,因为不参加招标就失去了大块市场;参加了招标则是折腾死,因为必须不断压低价格。

有企业甚至表示,如果招标再压低价格,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就要受到影响。“医改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应该政府埋单,不能让企业贴钱。”

不过,这么多年并没有哪家药企因降药价而破产倒闭。

业内相关专家指出,此次国家发改委拿外资药“大开杀戒”对外资药企实际上有利有弊。一方面,外资单独定价药品定价被取消之后,首当其冲的是外资药企的利润下降。

但另一方面,此次外资单独定价药品降价之后,外资药企将“顺势”把这些药品推向市场更为广阔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基层医疗市场。

从去年年底开始,法国医药巨头赛诺菲·安万特宣布以约5亿美元收购中国药品生产商兼分销商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美华太阳石的健康药业产品在三、四线城市拥有销售网络,主要通过零售网点、县级医院和社区诊疗中心开展销售,该项收购直接帮助原本仅活跃于中国一、二线城市的赛诺菲-安万特建立了三、四线城市的销售渠道。

赛诺菲·安万特首席执行官魏巴赫表示,中国医药市场今后数年间1/3的销售将来自于三、四线城市的销售渠道。

同样在最近有消息指出,英国葛兰素史克计划收购中国制药商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以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在专利即将到期和原研药可能取消的大背景下,收购刚好有同类药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的南京美瑞就再正常不过了,这次收购对葛兰素史克而言更多是战略性的布局。”业内人士分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静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