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贡米“家地味稻”用创意致青春


时间:2013-07-16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当年,我们匆忙的离开贫瘠的家乡,奔向繁华的都市,心想再也不要回来。


  曾经,我们抛洒激情的汗水,透支青春的时光,只为能够快一点接近所谓的成功。


  如今,漂泊过很多座城市,见过很多张脸孔,穿梭于城市钢筋森林中。


  有时候,真的想停下来,放慢脚步,听一听潺潺的溪水声;


  有时候,真的想逃离这座城,觅一个幽静的山谷,大声呼喊一个人的名字;


  有时候,真的想赤脚踩踩农家的田土,闻一闻瓜果稻米的清香……

响水贡米“家地味稻”用创意致青春


年岁渐长,忽然变得喜欢回忆。当年不顾一切要离开的故乡,却夜夜入梦。在北方,初夏的5月,晨雾还未散去,露水已经滑下粘连了一夜的树枝。老农在青云蜂拥的天明时分,扛着锄头早已垦了半分地,种春风是迟了,但秋天还很远。肥沃的泥土被打开,一定是臭的。杂草倒在锄头下是脆的,却毫不犹豫。农夫在大地上一行一行的阅读,磨成茧的过程才是切肤的。泪是假的,汗是真的。

烈日下,蝉鸣蛙叫,稻子在自然怀抱里撒开欢儿的生长。赤脚的老农衣衫被汗水浸透,田埂边,小娃期盼着爷爷回家的呼唤,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拔草、整地、插秧,农家人倔强地要亲力亲为,只为思乡人兑现原生态的诺言。

到傍晚时分,搬张长椅坐在场院中,大人们闲话家常,孩子们则以采撷夜来香的种子为乐。想象将来的某一天,自己拥有一间房,推开窗户,便是夜来香的味道。

雨水在瑟瑟的秋风中,呼吸着苍凉的空气,落叶如雨的乡间小道上,寂静而又真实。南方的城市,总是烟雨朦胧的精致,白日里车如流水马如龙,一过黄昏,小溪两岸皆门窗紧锁,只有一盏盏红灯笼随风轻摇,远处的小吃摊氤氲出阵阵雾气,石桥上汇聚整个西塘的风雨和寂静。这般孤独的夜色不能与任何人分享,只剩草青青,风静静,蝉儿独自鸣。乡村是一整片归隐的街道,城市是钢筋红墙筑起的水泥城堡;城市是斑马线中间的对峙,乡村是田间机井旁,泼水嬉戏娃娃们的欢笑;城市华丽而遥远,住过的人都知道。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乡愁,沈从文《边城》里的湘西吊脚楼,鲁迅《社戏》里的江南水乡,萧红《呼兰河传》里的松花江畔,老舍《四世同堂》里的北京四合院,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小弄堂,余光中《乡愁》里那枚小小的邮票,总有一处能安放我们的灵魂,总有一处让我们湿了眼眶。

  如今,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快得令我们有些猝不及防。儿时的家乡,再不见羊儿吃草的乡间小路,再不见“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的野趣,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公路修到家门口。我们在欣喜于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暗暗缅怀那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同样回不去的,还有我们曾经的青春。

一切都太快了。在这个连感情都在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一点情怀,让脚步慢一点,让情谊久一点。我们能否慢下来,细细的品味一杯茶,能否亲手植下一棵花苗,用一个夏天的时间等待花开,能否亲手缝制一个邮包,带给远方的亲朋一份惊喜,能否用老农亲手种出的米,精心烹制一桌儿时妈妈煮出的饭菜。然后,终于明白,青春,是一场等不及的挥霍,而乡愁,却是余生岁月里魂牵梦绕的家的味道。

----------谨以此文献给远离家乡的70后,80后

来源:大河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