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4·20”地震牵动着国人的心,企业作为特殊的社会公民,也纷纷伸出援手,或是捐款,或是捐物,或是赶赴现场参与救援。无论哪种形式,无论金额多少,他们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也有部分网民以捐款多少来爱心大小,对企业捐款数额进行排名,赞扬捐钱多的,抨击捐钱少的,围攻还没表捐的,实行“逼捐”。日前王老吉与加多宝就摊上了这样的事,在得知地震消息后,两家公司第一时间分别向灾区捐献了数百万的物资用于救灾,王老吉还组织了120人的队伍奔赴第一线参与救援。但有网友只盯着捐款金额,宣扬“再捐一个亿”“谁捐得多以后喝谁”,俨然已经将捐款多少、慈善大小与产品优劣捆绑在一起,这就有了“暴力慈善”之嫌。
苹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王秋扬曾表示,“做公益不仅是感性,更要理性”。其实,经历了汶川,玉树等巨大灾难后,越来越多国人对于慈善公益也变得越来越理性。爱心不分大小,再小的力量也是爱心的表达。此次救灾,人们不再“只凭一腔热血,奔赴救援一线”,而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不越界、不渎职、不添乱,用冷静与理智守望灾区,彰显出民族的成长。同样,在捐款这件事也要秉持着理性的态度,慈善最基本的原则是自愿,善心无大小之分,无论捐款多少都应该被尊重,“逼捐”,是对慈善最大的误解。
未来,不仅要理性地评价慈善,更要理性做慈善,要逐步从追求捐款金额到追求慈善效率,从一时的轰动效应到追求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我们从王老吉身上有了明显感受。昨天王老吉宣布将斥资3亿在雅安建立生产线,将为灾区民众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带动当地经济重新复苏,推动雅安灾后重建工作。这是一种典型的“造血”公益方式。从传统的“输血”升级为“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造血”模式持续为灾区民众创造价值,从更深远的层面解决灾害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这种“造血”的公益模式将是未来中国企业公益的大势所趋。
来源:中国广播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