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空前挑战 设备监理业要发展需完善制度


作者:曾强    时间:2014-07-08





  近日,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设备监理协会荣誉理事长钱正英在发来的贺信中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期。设备监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重大设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物资,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程度高、制造安装周期长和生产运营过程中难以替换的特点。设备监理对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和效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重大项目工程的最后一道防线。

  “近年来,我国设备监理政策环境得到不断完善,设备建立覆盖范围也继续拓展。”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秘书长江华在会上表示。

  在政策环境方面,2014年1月,质检总局会同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重大设备监理工作的通知,将冶金、煤炭、电力、水利、石油石化、环保、港口、铁路和轨道交通、热力及燃气等9大行业、35个设备专业的89类重大设备或关键设备纳入了《国家鼓励实施设备监理的重大设备目录》。要求对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建设需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中涉及《目录》的重大设备,应当实施设备监理。这是设备监理制度建立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的第一个实施设备监理的具体目录,为推动和完善设备监理制度带来了重大机遇。

  2011年,上海市修订发布了《上海市设备监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设备监理费用列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工程监理费中安排使用,解决了业主的管理难题。

  在覆盖范围方面,在设备监理起步较早的冶金、电力、石油石化等行业,在针对各类主机、辅机实施设备监理的同时,近年来,也把重要配件和物资纳入了设备监理实施范围。轨道交通建设单位、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设备监理的重要性,把具有设备监理单位资质作为招标基本条件之一。有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作为工程项目的设备总承包方,在其设备物资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也采用了设备监理管理模式。

  据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统计,2009年至2012年,设备监理单位服务涉及的项目投资额分别为11287、10647、14892和11212亿元,累计达4.81万亿元。

  双管齐下促行业发展

  在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看来,设备监理行业必须深化改革,围绕质量发展大局,扎实推进设备监理工作。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贯彻“三个转变”精神,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及行动计划要求,使全行业树立质量意识,严守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不断完善设备监理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平台。设备监理行业要以“提质增效”为己任,积极发挥行业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保障重大设备质量效益,实现质量强国梦贡献力量。

  国家质检总局作为设备监理制度的管理部门,一直十分重视设备监理工作,努力为推进设备监理工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今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重大设备监理工作的通知》,冶金、电力、石油石化和环保等9大行业、35个设备专业的89类重大设备或关键设备,被纳入首批国家鼓励实施设备监理的重大设备目录。4月,国家质检总局修订印发了《设备监理单位资格管理办法》,调整了设备监理单位资格准入条件,明确了国家质检总局和各级质监部门职责和监管要求。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司长黄国梁在会上表示,今后,国家质检总局将围绕全国质量管理工作任务,全力推动设备监理工作。一是要全力推动《重大设备监理条例》立法工作;二是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三是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四是要提高设备监理行业服务能力;五是要不断加强宣传,扩大设备监理的影响力。

  此外,江华在会上表示,今后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将会在反映诉求、提供服务、行业自律等三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反映诉求方面,监理企业和行业还存在制度不完善、市场不规范、服务价格偏低、从业人员和企业素质参差不齐,和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进入国际工程管理领域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协会将针对企业关心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发挥贴近企业的优势,积极反映情况、提出政策建议,重点解决监理取费、规范市场等制约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提供服务方面,协会将宣传引导投资主体在项目建设中引入设备监理制度,为设备监理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完善和推进设备监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家型的高端人才。

  在行业自律方面,协会将深入开展行业人员和单位自律管理模式研究,研究制定可行的从业人员和单位自律规范,制定相应科学的评价准则和自律管理规则,研究建立设备监理执业会员登记管理制度,完善行业自律,更好地为业主服务。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