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风,党报头版创新担重责


作者:杭春燕    时间:2013-05-14





改文风,党报头版创新担重责——碎片化传播中媒体的责任追求、深度追求

导读 头版是一张报纸的“门面”,是受众阅读的“起点”和“第一印象”。在当前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改进文风的进程中,如何提升党报头版质量,是各级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迫切应答的一道现实考题。

改文风,改进头版有机遇

作为“视窗”或“桌面”的党报头版难办原因概述有二:一方面因为它承担着要闻版的中心功能,客观上要求不折不扣地刊登一些重要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另一方面,面对大量中心任务等指令性的“规定动作”,采编人员容易缺乏主动,满足于应付、传声筒式的“惯性”报道,以致缺少创新意识,产生传播上的“刻板成见”。

然而,随着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中宣部有关文件的陆续出台,改文风力度加大,催生出大量“短、实、新”的报道,特别是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报道,让采编人员在克服惯性思维上找到了思想解放的动力,腾出了版面自主创新的空间。同时也认识到,办好党报头版的关键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实现最大化的“好看”与最有温度的“亲和”,担负起“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的责任。

一个主导性改进原则——让报纸“易读”和“视觉化”两大要素摆到头版采编重要位置,生动而充分地发挥党报政治优势与宣传强势。受众需求决定对版面变革的影响。要与网络比深度,与电视比广度……党报头版能否将受众吸引住,主要决定于在有限的空间能否向读者提供充足、有用和有吸引力的信息。

走出一个认识误区——当下不少人固执认为要改变党报可读性不强的问题,就必须大量减少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会议及领导人活动报道。实际上,党报这类报道之所以缺乏吸引阅读力,关键是这类报道的方式与思路落伍,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新、不跳、不活、不实,信息的“有效质”不够。所以,大力刷新头版的新闻报道,其着眼点不应放在简单地压缩或减少相关报道上,而是更好地做出“领导形象亲民化”“会议新闻信息化”“政策解读大众化”的报道。事实上,头版是重头戏,更是易出彩处,也是各类精品的集中地。在《新华日报》2012年度好稿中,三分之一强来自于头版,而消息类、言论类作品更占到八九成。

求“最大公约数”,改出头版新气象

“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功倍。”这句话同样对党报头版改进有指导意义。传播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媒体传播在于构建一个科学的议程设置,它不仅使受众关注新闻事实,还决定受众如何关注这些事实;而党报的设置议程应该是政府要说明的(政策议程)、媒体感兴趣的(媒体议程)、公众关心的(公共议程)这三者完美的结合。党报头版自觉在这方面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带来阅读新气象。

寻求“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最大公约数”。党报头版如何才能“负重”“行远”?会议是新闻的富矿,但会议并不等于新闻。精心采写会议,既不是生吞活剥地抄摘会议材料,更不能局限于会议与会议报道的固有程式,写成公报化、文件化的“三段论”或“八股调”。对于党报头版,把“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全面、深入、生动活泼地报道好会议及政务新闻是激活版面针对性、实效性与吸引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支点。

2013年2月27日,江苏省大气联席会议在宁召开。按惯例,将此次会议出炉的“新政”报道一下也可以。但面对全国性的严重灰霾污染所引发的舆情,记者坚持带着“问题意识”去倾听与观察,注意到,一位副省长在讲话中坦言:“近来包括我省在内的中国中东部地区污染天气频发,表面上看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的,但根本原因还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尚未完全转变。从我省来看,14类重污染行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60%以上,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维持在70%以上……”这是江苏省领导首度坦承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粗放的发展方式,这样的“实话实说”,可谓对民意的充分尊重,意义十分重大。记者决定就此采写一篇消息。可能正是由于选取的角度极具新闻性,这篇按惯例只能上二版的省领导活动消息第二天上了头版。

如何扩大“自选动作”的范围?关键是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近几个月来,《新华日报》近一半挂 “走转改”刊头的报道上了头版。对头版来讲,这个做法的最大正效应在于:以基层的视角切入,以党报记者的责任感落笔,及时传递了全省各地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了民情民生民意,使党报传统头版报道面得以拓宽,大大提升了党报的思想性、指导性与可读性。不拘一格,讲问题、说实话的基层一线之声构成头版的一个核心新闻资源。

寻求指导性与服务性的“最大公约数”。对于政策、文件,现在的读者早已不满足于简单化的转达。而需要深层次的剖析,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需要的是更生动、鲜活的事实来帮助理解。所以一方面报纸展现给读者的除了基本政策,还要有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出台后的相关影响,深究政策的前前后后。另一方面应改变教条刻板的说教,寓政策于事例,寓思路于实践,寓大道理于实际生活,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样的版面自然会受到关注和肯定。

当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的便利,也饱尝“雾里看花”之苦:凭空捏造的信息快速散播,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这些不实信息,小则引起思想混乱,影响公众认知,大则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速度型媒体、碎片化传播所掩盖的事实真相,需要深度型媒体用耐心、意志和眼光来还原。《新华日报》在头版“落脚”“新华关注”“新华调查”等品牌栏目基础上又推出“还原真相”栏目,主要针对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社会传闻、社会话题,派出记者深入调查,多方求证,以确凿的事实,还原真相,匡正视听,正确引导舆论,提升公信力。如在头版刊出的《“10万妇女不孕”告诉我们什么》《“南京猪肉铅超标”这样出笼》《普通盐不会被海藻盐取代》等,甫一见报旋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事实证明,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引导,加强服务就是加强引导,提高社会能见度,就是在提高头版的影响力。

寻求长与短的“最大公约数”。笔者以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2月这三个月的《新华日报》头版进行“窗口”数据统计。结果发现:通告、领导讲话、政府贺信和图片除外,新闻报道的体裁相当丰富——消息、评论、通讯、深度报道、特写,各显其长,各展其优。体裁多样化,文字报道的表现形式也多姿多彩,仅通讯就有对话录式、镜头切片式等别具一格的手法。更值得关注的是,冗长的文字不见了,更多的是400至750字不等的短文章。长短结合的版面语言,平易近人,清新可读。

记得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其方法之一是头版头条开始由经济新闻取代政治新闻;一版的新闻量增多,每条新闻的字数减少。这一做法至今仍有镜鉴价值。今天,包括《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在内的国内不少省级党报,在把握住新闻长与短的“最大公约数”上做了大量尝试和努力。一方面,对于政策宣传、必发的长稿,一般都用转版方式转入其他版面,这样就能避免头版密密麻麻、长篇累牍的文字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腾出头版的更多黄金位置刊登其他短新闻,尤其是让民生新闻抢占制高点。

庄子说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所以,长短不一,言之有物,有理有情,多体裁,求鲜活,才是头版的编辑方针。而这一版面意识又会进一步“聚合”记者改进文风的“正能量”。(杭春燕 作者是《新华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