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也成“网红” 综艺节目“黑马”能跑多远?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畅 许晓青    时间:2017-06-14





  唐诗、宋词成了“网红”,论语、诗经也成了“网红”,2017年以来电视综艺生态环境为之一变。与古诗文相关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一骑绝尘”,成为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激增的“黑马”。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举办之际,《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朗读者》等多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成为业内焦点。网友追问:“这样好看的综艺‘黑马’,会变成“汗血宝马”吗?这样的节目能持之以恒吗?”


  古诗古文节目走红,彼此会“撞脸”吗?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播和重播累计吸引4.49亿人次收看,节目话题网络总阅读量逾1亿人次。


  在《中国诗词大会》大热前,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唐诗风云会》等也都收获了荧屏前和互联网上的好口碑。今年上海东方卫视又推出了以42个家庭为主线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诗书中华》,收视排名也名列前茅。


  “知乎”平台网友“李湖居士”留言,“《中华好诗词》除接诗词上下句,还对诗词及作者的生活、背景、交际等进行深挖和比较。涵盖了方方面面,是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更多网友被《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强势“圈粉”,留言称赞“斗诗的感觉好极了”。豆瓣网友“miss絮雨樊”则最喜爱《诗书中华》,认为该节目把传统古诗文与家庭、家风结合起来,是最大的创新。“和家人一起观战,也能‘温故而知新’。”


  不过业内也有一些疑虑,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一下子多起来,会不会扎堆“撞脸”?


  来自上海电视节相关论坛的一项统计显示,尽管《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网上网下走红,但与音乐歌舞类、搞笑模仿类、游戏竞技类、明星“晒娃”类的综艺节目相比,这种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仍处于弱势。今年1-5月,占据中央电视台及各省级卫视上星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仍不到5%,实属凤毛麟角。


  “当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是多了,而是总量和基数长期偏少,一两档古诗古文节目红了,就有业内人士担心‘撞脸’,但实质上不是多了,而是以前太少了,我们需要源源不断增加供给。”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总导演王昕轶坦言。


  除了拼背诵、比记忆,还能“考”出新意吗?


  有网友点赞目前以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但也有观众担心,这类“拼背诵、比记忆”的节目,把年轻人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阅读、朗诵、背诵等,是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基础,这是入门门槛,其中不乏学习和应试技巧,但如果综艺节目长期停留在这个门槛上,显然会令大多数观众和网友无法过瘾。”参与《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命题和学术顾问工作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笑一分析说。


  《诗书中华》主持人之一、历史学者钱文忠认为,综艺节目应当摆脱简单的“比记忆”。从古文古诗的讲解中,更多的观众希望学到的是知识和礼仪,这都是传统文化留给现代人的宝贵财富。“所谓‘温故而知新’,‘新’这个字很重要。”钱文忠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则说,“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从电视画面看,选手在舞台上通过学识及才艺展示,最终被“考”出的是国民素质。


  专家举例,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以一敌百”的激烈竞赛机制,考验选手心理素质和知识辨析能力;《诗书中华》的“家庭赛制”,体现父子间相互扶持、兄弟间友爱关心,既比了知识面,又巧妙展示了普通人的家风、家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俞亮鑫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知识宝库,更是一座精神宝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类综艺节目的探索才刚起步,应当欢迎多种多样的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弘扬传统文化。”


  综艺“清流”如何在网络视听时代行稳致远?


  专家指出,电视和互联网都是20世纪的产物,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身相比,网络视听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仍十分短暂,也缺乏经验可循。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普及基础文化知识“电视课堂”。21世纪初又有《百家讲坛》式的“电视讲座”兴盛一时。而今则出现了《中国诗词大会》式的“全民诗词狂欢”、《诗书中华》式的“家庭文化派对”,这样的综艺“清流”,正在变得更亲民、更接地气,一步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古代诗词本身就融合了音乐的听觉艺术和绘画的视觉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艺载体。对于网络视听时代而言,并非难以传播,而是更易传播。”《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说。


  另一方面,专家也指出,从《百家讲坛》到“诗词大会”的变迁,恰恰证明了对观众填鸭式的灌输传播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之所以受到欢迎,最终应当归结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专业学者与普通大众之间,通过综艺节目实现了一种良性互动,这也是这股综艺“清流”今后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前来参加上海电视节“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高峰论坛”的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作为综艺节目制作播出的主平台、主渠道,将持续推出更多、更新颖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心里装着民艺:纪念张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心里装着民艺:纪念张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时序丁酉,张仃先生诞辰百年。回顾先生走过的近百年历程,历史文化风云激荡,社会演进变迁波澜壮阔,民间艺术经历了“五四”时期的价值发现、延安文艺运动中为人民服务作用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阶段对国民经济的支撑,...
    2017-03-22
  • 潘玉良成功在于自然地融合东西方艺术

    潘玉良成功在于自然地融合东西方艺术

    近代美术史多为男性画家,女画家比较罕见。即使比较罕见,但也不乏杰出者,其中有一位不但杰出,还有不少传奇色彩。她,就是潘玉良。
    2017-03-22
  • 工艺美术亟待做好传承保护与发展

    工艺美术亟待做好传承保护与发展

    工艺美术作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从古至今,工艺美术作品始终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及文化消费需求。工艺美术既有传承传统的一面,更有发展成长的一面。
    2017-03-22
  • 艺术教育勿忘“隐性课堂”

    笔者总是在想,艺术教育如此宽泛的一个领域,需要怎样的老师来教授,又需要怎样的保障机制来推进?在几年的时间里,我用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不断积累的科研、项目,不断佐证“艺术教育是什么,如何做?”得到的回答是——勿忘...
    2017-03-22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