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调整政策“指挥”成果转化见成效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吴少敏 陈枫 徐仕敏 赖红英    时间:2016-08-10





  炎炎夏日,政府机关、企业办公楼的中央空调如何既清凉又节能?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闫军威研发的“中央空调节能集成优化管理控制系统”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如今,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下,这位激情洋溢的“教授老板”正带领创新创业团队紧锣密鼓筹划挂牌“新三板”。而其自主研发的节能新产品已经累计为用户节约空调运行费超过2亿元,折合标准煤7万吨。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但破除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两张皮”,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自去年以来,广东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多种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为高校科研人员“松绑”,引导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双高”)和科研人员主动对接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调整“指挥棒”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分管大学科技工作多年的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坦言:高校的不少科技研究,从“讲故事”拿课题开始,以发论文“讲故事”结束,研究成果“从样本到展品,最后成为废品”,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转化遇到“肠梗阻”,问题在于“指挥棒”——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往往重课题、重论文,轻应用、轻转化,一些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做基础研究才是做学问,搞技术应用是二流学问,含金量不高,评不了教授。”此外,由于高校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缺乏完善的制度指引,造成科研人员私下与企业合作,“地下水”潜流。


  对此,颜光美认为: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就得先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打通高校内部治理的“最先一公里”。


  一年来,广东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科研体制改革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倡导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政策“大门”打开,高校纷纷打开“小门”,使师生享受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华南理工大学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划定为“创新创业试验区”,试验区内实施股权转化科技成果,原则上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可占该股份的70%-95%,目前学校每年授权专利2000多件;华南农业大学将科技成果完成人的转化收益提高到80%,学校、所在单位各占5%和15%……


  中山大学则顶住压力,悄然推进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打破一元化评价体系,出台《申请技术、应用与工程类教师职务的基本业绩条件及聘任程序》,把专利发明、横向项目经费等列入职称申请条件,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职称职务评价制度。“技术大牛”不拼SCI论文也能评教授!中山大学知名的海洋渔业专家黎祖福成为了第一位受惠者。由于对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他“破冰式”获评研究员、教授。他感慨地说,这不仅是职称名称的变化,更是对技术、应用和工程类教师的认可。


  体制机制活了,教授们的创新热情高涨了。一年来,广东省“双高”建设高校的科技创新成绩斐然: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459个,同比增长22%;拥有专利19202件,同比增长31.45%,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


  将新型研发机构建到产业一线


  产学研结合,怎么破除科技和经济“两张皮”,实现真结合?广东高校正在将新型研发机构建到企业一线、行业一线去!


  “高校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不是说教授们把放在抽屉里的科技成果拿出来,推销给企业。这样的成果往往是没用的废品。”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志强坦言,高校科研应该前置,强调问题导向、市场导向,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领行业发展,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有效转化。


  过去一年,“双高”建设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机构等平台近500个,其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合作共建近30个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企业超过2000家。


  “以后要用机器人造瓷砖!”广东丽柏特科技公司法人代表叶德林说,佛山建陶产业敢于开辟国内陶瓷行业自动化生产市场的勇气,源自佛山南海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佛山南海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是一家由广东工业大学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共建的研发机构,以项目合作、落地孵化为抓手,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160多人。建立精密装备、机器人和3D打印三大研发中心,研发创新产品超过60项,申请专利近400多件……


  近年来,该研究院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得到很快显现:孵化的新鹏机器人公司创办不到3年时间,销售额便超过亿元;韦达尔团队研发了面向电子、汽车等行业的等离子设备,其性能提升两倍,能耗和成本均下降50%……


  而华南农业大学与国内畜牧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的校企深度合作,也成为当地产业界流传的一段佳话。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同时也兼任着温氏集团副总裁、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总裁等多个职务。她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和温氏集团开展深度合作,老师到企业当老总,高管到学校当教授,一起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可以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去年,华南农业大学从温氏分红超亿元,涌现了一些“千万元级教授”。该校校长陈晓阳将这种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概括为“五个捆绑”:一是责任捆绑,实现风险共担;二是权力捆绑,实现校企共管;三是利益捆绑,实现利益共享;四是人才捆绑,实现人才共用;五是声誉捆绑,实现共荣共损。


  “捆绑”,没有捆住手脚,反而“捆出”创新共赢的广阔天地。


  创新创业风起南粤校园


  走进广东工业大学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万余平方米的空间,已吸纳百余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不乏获得百万元级融资的潜力项目,俨然“大学硅谷”。


  为了保障学生“有钱”“任性”地创新,广东工业大学每年投入3000万元,并吸引社会投资机构在校设立基金超过1亿元。学校出地出钱,换来的是学生出成果。去年,该校共有3680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10项。该校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学校总分并列全国高校第二。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使命,也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长远之道。


  一年来,广东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各级各类高校新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同比增加约一倍,全省137所高校中有52所高校设置创业学院,建有创业实践基地969个。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114%。


  同时,广东高校紧贴产业,开设了多种特色班,培养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有个著名的“基因组创新班”,学生已有84人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67篇署名论文,去年有133人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336人次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


  广东省副省长蓝佛安说,要进一步着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单纯量化考核评价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双高”建设,一子激活全盘棋,将为“创新广东”贡献越来越多的大学力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