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事后奖补”广东打响转型升级攻坚战


作者:司建楠    时间:2016-01-08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广东省以工业为主战场,促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5年3月,《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广东省明确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抓手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粤东西北产业园区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广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林位超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攻坚战初战告捷,以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特别是“事后奖补”的技改政策充分调动了企业技改积极性。工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成为支撑广东工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前10个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64.79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6.1%)快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464.76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比全国平均快8.6个百分点。


  以新一轮工业技改为主抓手


  《行动计划》明确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主抓手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为战略取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林位超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广东把技术改造作为改造提升庞大工业存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精准设计政策,提高政策实施的便捷性和普惠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向技术改造。


  2014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暨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的帷幕。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广东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累计完成投资90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5000元/人左右。


  《意见》分年度明确工业技术改造的目标,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和六条扶持政策措施,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实施目录管理。创新性编制全国首个省级技改指导目录——《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实施分类指导,共公布了20个主要行业271项新技术、新改造方式,并作为政府政策激励的重点支持范围。把技术改造作为重要抓手融贯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各项部署中。


  在2015年7月出台的《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提出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节能减排率、土地产出率和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广东现有产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


  在新一轮技改中,广东省创新了财政激励机制,在全国首创了技改的“事后奖补”政策。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实施技术改造并备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完工下一年起连续3年内,按照对财政贡献增量中省级分成部分的60%、地市级分成部分的50%、县级分成部分的40%实行以奖代补。


  “事后奖补”政策改变了以往采取项目遴选下达财政扶持资金的做法,更体现普惠性,对企业更具激励性,在申报程序上更简便直接,深受广大工业企业的欢迎。除“事后奖补”外,广东省市两级财政从2015年至2017年三年共安排超过191亿元支持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同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遵循市场规律,采用以股权投资为主、传统补助为辅的资金使用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设立股权基金、产业基金、偿债基金、质押股权收购基金等,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发债,吸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民间资本参与企业技术改造。


  同时,强化要素支撑。将增加技术改造投资的要素供给作为扶持新一轮技术改造的重要措施,在项目用地、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解决企业在技术改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按产业链推动行业整体改造提升。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明确技术路线,推进产业整体改造提升。制订传统支柱产业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推动手机产业链整体提升。


  广东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一年来取得初步成效。技术改造投资高速增长。今年前10个月,全省完成工业投资7594.64亿元,同比增长21.9%;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14.86亿元,同比增长71.2%;开展技术改造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618家。


  技术改造投资产生的效益明显提高。按GDP支出法计算,2014年广东投资率为42.4%,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9.3%,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实施技改还提升了劳动生产率。2015年1~10月,广东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7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人均增加近万元,同比增长5.2%。食品饮料、医药、石化、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比分别提高33.0%、23.6%、22.8%、21.5%、19.3%。


  加快了工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电机节能技术改造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10月底,广东省累计完成电机能效提升1132.3万千瓦,注塑机节能改造1.27万台(37.8万千瓦),可实现节电量约47.2亿度,约相当于全省工业用电量的1.6%。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优化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企业技改设备购置投入不断增加。2015年1~10月,广东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额中,设备购置金额为115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82.4亿元,增速比去年同期快53.8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推广速度加快。顺德2014年全区应用工业机器人约1000台套,预计2015年将新增应用超过1500台套。美的集团、格兰仕集团等一批企业纷纷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打造无人车间、智慧工厂。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广东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制定实施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至2025年,全省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行动计划》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作为五项重点攻坚行动之一,重点围绕打造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新业态和智能产品等方面组织开展攻坚,力争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2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为此,广东省省市联手培育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一是打造智能制造发展集聚区。2014年广东省经信委开展示范基地申报认定工作。2014~2015年先后认定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揭阳、顺德等10个市(区)规划建设的智能制造集聚发展区为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二是出台促进智能制造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5~2017年省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约143亿元,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海域使用金专项返还及“事后奖补”约56亿元,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44亿元,减免涉企收费7.5亿元,合约250亿元,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约集聚发展、对优质项目落地建设等制订了明确的财政扶持政策。


  培育智能制造骨干企业,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一是开展智能制造领域骨干企业培育认定。目前全省第一批认定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19家,培育企业23家。二是支持机器人骨干企业发展。实施工业机器人制造骨干企业项目,推动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应用,培育机器人制造骨干企业,支持本省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的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产能提升与扩产建设。三是以产业化为导向,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产业化。促成49家企业、高校院所就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达成合作并签约。


  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推动以运用先进制造装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一是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目前彩电智能制造、移动终端配件智能制造、注塑成型智能装备与服务、键盘一体化智能制造、激光切割机床智能制造等5个项目获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立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二是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专项项目。2015年广东省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各获得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立项扶持。三是在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应用示范。广州、顺德等示范基地先后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包装、塑料机械、农产品、家电等领域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四是推动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通过股权投资、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实施的具有突出规模效应和龙头聚集效应的技术改造项目。五是大力开展机器人应用。自2015年起3年内组织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项目,重点支持电子信息、家电、军工民爆、专用装备、石化五金、建材造纸、纺织服装以及食品医药等制造业应用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对实施机器人应用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机器人购置补贴,重点鼓励用户企业使用广东省自主品牌机器人或成套设备,推进本省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应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中,2015年广东省财政资金下达机器人设备购置补贴项目计划3亿元


  布局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


  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结合本省产业基础,广东省印发了《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明确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


  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主,重点发展关键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推进以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幅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水平。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在工程承包、维修改造、设备租赁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促进企业由加工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到2017年,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值规模2000亿元,形成2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以珠海市为主,重点发展以海洋油气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和大型临港工程装备,研究开发可燃冰等海底能源开采技术装备以及无人潜航器、深水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加快建设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中小型船舶生产基地,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到2017年,基本建成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形成产值千亿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之一。


  在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以佛山市、肇庆市为主,重点发展技术先进、有市场、有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培育开发城市垃圾智能分选和处理成套装备、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成套装备以及污染检测和远程诊断系统等高端环保装备,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到2017年,培育形成10家以上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环保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


  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以江门市为主,依托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及其关键系统零部件,建立健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产品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装备自主化能力。加快延伸产业链,大力提高整车配套和生产能力。研究开发磁悬浮、真空管道等超高速轨道交通技术及相关装备。到2017年,形成1000辆轨道交通车辆年生产能力。到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基地。


  在通用航空装备领域,以珠海市为主,以低空领域开放为契机,重点发展航空关键技术研发,以及通用飞机、水上飞机、无人机、特种飞行器和轻型直升机等,积极发展机场空管导航监视装备和牵引车、气源车、电源车和空调车等机场地勤设备。研究开发超高速飞行器、地效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航空装备。到2017年,培育壮大1家通航装备制造企业。到2020年,成为国内主要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之一。


  在新能源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光伏装备、风电装备和核电装备,延伸发展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传感测量、通讯信息、电能质量控制、决策支持、超导、分布式电源柔性接入技术等智能电网先进技术,培育开发高温气冷堆、10兆瓦及以上风电和第四代光伏发电技术及装备。到2017年,培育形成1~2家系统设计、设备制造一体化的输配电工程总承包公司。到2020年,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


  在汽车制造领域,以佛山市为主,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三大基地,研究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等前沿技术,延伸发展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形成与整车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系统配套能力。到2017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超过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万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2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在卫星及应用领域,以中山市为主,重点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大领域,不断推进应用概念和应用模式创新,积极拓展卫星在应急、救灾、气象监测、通用航空、智能交通、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着力发展卫星导航终端及位置服务、卫星通信广播、自主遥感信息等卫星应用产业链,培育开发北斗卫星空间基准授时、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及应用和空间信息三维显示等技术和装备。到2017年,培育形成10家以上销售额超亿元的卫星应用企业,初步建立区域卫星应用产业体系。


  在重要基础件领域,以阳江市为主,重点发展精密轴承、高强度螺栓、精密齿轮和高档液压/气动/密封件及系统等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以及大型和特殊零部件制造及加工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华南地区重要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提升产品品质。


  在生产服务业领域,以佛山市、珠海市、顺德区为主,积极发展先进制造领域的全新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推动服务型先进制造业发展,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以信息化为纽带,辐射推进珠江西岸各市建设为本地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的科研、销售、商务会展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据介绍,2015年1~10月,珠江西岸六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70.4亿元,同比增长14%,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2%)高出6.8个百分点;实现投资846.2亿元,同比增长53%,比全省工业投资增速(21.9%)高出31.1个百分点,比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32.9%)高出20.1个百分点。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