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家具业转变中孕育产业升级


作者:赵国奇    时间:2011-12-07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以来,政府出台各种刺激政策。这些措施表面上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却导致流动性过剩(物价高涨和刺激经济有关。大量的货币放出来,造成不真实的繁荣。随着刺激政策的退出,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放慢起来)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运输成本增加、仓储费用提高,综上因素,无不给家具行业以“致命伤害”。


  自年初始,国家对一线城市楼市实施了宏观调控限购政策,迫使资金向二三线城市流动。由于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不断飙升,近日国家将对二、三级城市购房进行限购。房地产成交量受挫直接影响到下游家具行业,“上游无水下游干”,必然导致家具行业客流减少,使家具行业受到直接重创。


  今年国家出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了贯彻实施,接连六个月提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并三次提高存贷款利息,导致流动性严重不足,给许多发展中的中小型家具企业融资增加了难度,在生产营销费用不断增加、经营者利润幅度收窄的状况下,家具行业正常经济运行受到了严重冲击。


  近来,由于受到美国债务危机及失业率偏高和欧洲债务危机及日本福冈大地震和核辐射造成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三大外需市场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旺,出口利润越来越低,出口放缓。使我国家具行业的出口受到一定冲击。尤其是人民币升值的加快、反倾销诉讼频繁及贸易保护的压力,使中国家具出口增速将会放缓。


  我国经济及家具产业的增长速度放慢已成定局,家具产业在完成高速发展之后必然会进入到一个调整期,在调整过程中,一部分企业将依靠自主品牌、创新设计、优良品质和低成本等优势脱颖而出,继而推动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上升期。家具行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因素,将促使家具行业开始洗牌,奏响了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序曲。未来一段时间,物价缓慢上涨,家具增长放缓,从而带来各种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向何处转,如何转,已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首要课题。俗话说,打铁首先自身硬,当务之急就是要练好内功。


  转变的过程即是产业升级过程,企业要抓紧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研发设计,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并做好产品生产从“模仿”到“原创”的转变;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经营从“粗放型”到“现代化”的转变。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洗牌中推陈出新,脱胎换骨。


  企业规模由小而全向合并重组集中化的转变。黑龙江省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企业数量相比较,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系不完善,运营水平比较低,在外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有的加工企业,没有内需的品牌,难以适应步入内需的轨道。有些加工企业开始尝试与有品牌的企业进行合作,进行单一产品的生产,这种合作在目前起到企业自救的作用市场萎缩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有效解决,利用本次机会,实现中国家具行业企业规模由小而全向集中化发展成为共识,采取合并重组股份制化等方式,通过合作分散风险和加大企业扩大的能力,这种重组集中化的转变在今后两年更加的明显。


  生产粗放型向精细加工和精细管理的转变。近两年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小企业出现了关停转的情况,正因为如此,建议家具企业有识之士在精密加工精细管理同时有效控制成本的上升,从制造业管理的普遍规律分析,核心是通过劳动力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最终以机械取代人力,这是家具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种转变对家具行业今后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着力调整好市场结构,在巩固提升现有传统家具市场的同时,注重开拓新型市场。加大对三级市场的开拓力度,特别是城镇、农村市场。适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主要家具市场的变化需求状况,掌握销售地同行业的信息与技术,尽可能参加国内大型知名展会,借此展示自己的产品并获取广泛的反馈信息,观察竞争对手谋求发展机会,以确保现有传统市场份额及开拓新的销售场所。生产企业把握三个质量问题:产品质量;营销质量、售后服务的质量;三个质量做好以后,同时在加大销售人员的培训力度,稳定优秀员工队伍。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对产品的设计入,投运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在精密加工同时有效控制成本的上升,从制造业管理的普遍规律分析,核心是通过劳动力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最终以机械取代人力。


  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提升商品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及其影响力。注重在家具市场比较萧条宁静之时,广泛利用媒体向消费者发出最诚信声音,不但能够集聚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同时还能更多吸引欲购家具人员对你商品的关注与青睐。(黑龙江省家具协会会长赵国奇)

来源: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