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嫁接块状经济集群成浙江经济二次腾飞新引擎


作者:张乐 李亚彪    时间:2011-12-06





“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块状经济集群”,是以浙江省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尤其以民营制造业为支撑的块状经济集群,助推了浙江经济的第一轮腾飞。如今,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块状经济有了“孪生兄弟”,嫁接了这一发展模式的文化产业集群正不断出现,其规模效应与社会影响在浙江乃至全国日渐显现。

经济积淀触发文化自觉

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横店这个位于浙江省中部的半山区贫困乡村30 多年前还一穷二白,可如今,这里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已成为“中国磁都”。不过,提起横店镇,另一个称号更为人们所耳熟能详:“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城。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实景拍摄基地,影视文化产业蓬勃兴盛。“ 是经济积淀触发了横店人的文化自觉。”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永安说。短短几年间,横店集团开始大举进入文化影视产业,先后投入资金100 多亿元,建成大型拍摄基地近30 个。最多时,这里一天有20 多部片子同时拍摄。

被激发文化自觉的,并非横店一地。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浙江文化产业的发展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和物质储备,随着经济实力的日渐雄厚,浙江庞大的民间资本开始了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探索。农民出身的中南集团董事长吴建荣从建筑业起家,现在他成为中国动漫行业举足轻重的人物。该集团旗下的中南卡通出口额占据全国动画片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中南集团只是杭州市动漫产业板块中的一个代表,如今,打造“中国动漫之都”已成为杭州产业升级的新目标之一。

类似的文化块状经济在浙江省内还有很多。嫁接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浙江中部小城义乌大力发展文博产业。目前,这里共形成10多个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2010 年,义乌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总值已经超过1000 亿元,有文化商品销售单位近万家,成为国内文化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之一。

简单集聚转向无缝链接

仅仅形成文化块状经济还远远不够,想要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浙江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浙江传统产业早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块状经济好比一堆散落的珍珠,只有串珠成链,形成集群经济,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价值。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摒弃粗放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区块内文化企业彼此的内生联系,向着彼此间的无缝对接、有机嵌入过渡。

“我们这个园区,已形成了一条系统而完整的产业链。”浙江金沙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海说。陈金海的公司位于杭州市西溪创意产业园内,这个园区以影视制作为主,兼有投资公司、制片公司、院线公司、中介公司、演艺经纪公司、拍摄基地等。近两年来,从影视制作上游的剧本创作到下游的制片、放映环节,相关要素均在西溪创意产业园集聚。专业的影视会议中心、展览馆、影视剧审片放映中心等配套设施也随之建立。在一些集聚区,产业分工更为细化。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内共集聚了300 多家企业,几乎涵盖了影视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数据显示,浙江省围绕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形成多个文化产业区块,并在全省形成18 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集群引导经济腾飞

如今,中国的传统产业仍未走出高能耗、低附加值的怪圈,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浙江模式”,也在经济大潮的起伏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曾说。

集聚式发展提高了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成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增长极。以上海、杭州、南京3 个城市为例,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退时,都曾一度超过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在全国主题公园式微的今天,宋城集团巧妙地用一台演出将旅游和文化进行了无缝嫁接。一台《宋城千古情》累计演出1 万多场次、接待观众2800 多万人次。仅2010 年,《宋城千古情》的门票收入就超过3 亿元,同时还带动了300 多万名游客的夜游市场和周边数十亿元的消费。创新发展模式,助推产业升级,嗅觉灵敏的浙江人已走到了全国的前列。闪耀于浙江大地的文化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浙江经济二次腾飞的新引擎。□张乐 李亚彪

来源:中国工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