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力推本土企业抱团进军海外市场


作者:刘华    时间:2011-01-10





“十二五”期间,浙江政府将力推本土企业进军海外市场。

  浙江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达了这一战略意图。浙江还同时启动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全球化“绿卡”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到境外设立工业园和制造基地。

  浙江省副省长龚正透露,“走出去”战略是该省“十二五”发展的重要部署。近期,浙江有关部门将从政策、平台、人才、手续、机制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一个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帮助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抱团出击”

  “抱团出击”的最大好处,是能提高企业的谈判能力,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

  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周岁生日,徐根罗笑称自己“5周岁了”。

  徐是泰国罗勇工业园开发公司总经理,五年前由投资方浙江华立集团外派至这座距离曼谷185公里的海港城市。彼时华立投资80亿元兴建该园区,面向国内汽配、机械及建材生产企业招商。2006年8月,该园区成为商务部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

  “在泰国,中资企业可以享受"零关税"政策。”徐根罗说,泰国对中国敞开了贸易优惠的大门,90%以上的产品实现零关税。同时,泰国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使得“泰国企业”较少遭遇贸易壁垒。

  “随便哪个单位,都有会说中文的。”WSP(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公司)泰国总经理张勇钢说,他已在罗勇工业园投资5亿元人民币。

  张勇钢认为,与柬埔寨、越南等国相比,泰国具有语言文化优势,华人占泰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人才储备更为丰富;泰国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并且,“泰国政府的办事效率还不错,不确定因素少”。

  但在泰国投资也并非一帆风顺,早期单打独斗的力帆集团就曾经历过挫折。2005年,力帆与泰国当地人合伙设厂,但后者以各种推辞阻挠双方合同的执行,整整四年,力帆连市场准入证都拿不到。最终,力帆被迫“用自己钱买自己的东西”,从合作方那里拿回了工厂。

  事实上,水土不服,正是单打独斗的本土企业尝试“走出去”的一大心病。浙江省商务厅的一项统计表明,此前走出去创办的境外企业,存活率仅为35.63%。总体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境外经营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差,是这些企业的通病。

  而“抱团出击”的最大好处,是能提高企业的谈判能力,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如入驻罗勇园区的中资企业,均可享受所得税“八免五减半”、免缴进口机器关税、进口原材料免缴关税等优惠政策等等。

  原先的单打独斗者,有的也选择了“抱团”。不久前,力帆易地罗勇工业园,前期投资2000万美元扩大生产线,预计产能将达到年产6万辆摩托车。而其梦寐以求的牌照许可,在该园区仅用9个月时间就顺利拿到。

  初尝甜头之后,华立集团又在印尼万丹省兴建工业园,规划占地1000公顷,优先招徕重化工业企业入园。未来,还将在东欧、美洲、非洲等地复制罗勇模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