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坚定制造强省战略不动摇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侯沁    时间:2017-02-21





  “必须坚定制造强省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在湖北省经信委主任欧阳万坤看来,这是湖北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


  近日,湖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总结2016年湖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当前工业经济形势,对2017年工作做出部署。欧阳万坤在会上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重大战略机遇汇聚湖北


  2016年,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湖北省统筹推进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呈现“结构改善、效益提升、动能转换”的特征。据记者了解,1~11月,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欧阳万坤看来,科学谋划全省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科学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把有利因素分析透,把风险挑战估计足,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发展环境和格局正在深度地变化和调整。从国内看,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稳”的基础和预期在增强,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有效需求依然偏弱,实体经济仍较困难。


  从湖北看,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累积。刚刚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重大战略机遇汇聚湖北。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高效建设湖北自贸区,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大项目落地湖北,将持续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湖北省主导优势产业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将保持较快增长,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新兴动能提速态势仍将保持。


  欧阳万坤强调,当前湖北省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做好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务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更加注重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


  促进工业平稳健康发展


  据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制造业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将是2017年湖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


  为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技改投资增长1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的目标,今年湖北省经信系统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去产能”,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大力“降成本”,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滚动开发千项工业精品,发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提升湖北制造整体形象和有效供给水平。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聚焦重点领域,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围绕十大重点领域,突出集成电路、光通信、新能源汽车、高端数控装备、北斗等细分领域,加快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培育新经济重要增长点。谋划和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重点抓好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基地、投资160亿元的华星光电第六代LTPS面板、投资141亿元的上海通用228万台发动机等项目建设;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建立“法人实体+产业联盟”协同创新的新型创新载体,统筹谋划创建5~10家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数据中心;扎实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强化考核督办。


  扎实推进智慧湖北建设,推动制造业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实施《智慧湖北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主动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新趋势,重点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发展。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宽带战略”实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五大行动。二是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大型制造企业和中小企业“双创”平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实施“楚天云”建设工程,着力谋划和推进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云平台建设,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着力培育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三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四是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


  突出绿色转型,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狠抓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循环产业规范发展。


  大力实施“双创”工程,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县域经济发展。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加大“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细分市场领导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隐形冠军”)。大力发展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扶持10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发展补链、延链、强链等配套产业。深化经信领域改革,加强协调服务,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产业“走出去”。按照管行业管安全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升产业素质和本质安全水平。(本报记者侯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