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实施多项举措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王斌    时间:2016-10-08





  为深入贯彻落实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东北软环境建设做出的重要批示,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吉林省就在软环境建设上频频施出重拳:5月10日,全省软环境建设视频大会在长春召开;6月6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清费减负优化发展软环境措施的通告》(第1号)发布,决定实施17项强力举措;7月13日,《通告》(第2号)发布,再推出9项清费减负措施……一时间,全力打造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成为吉林省上上下下的工作重心。


  全力推动软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在全省软环境建设视频大会上,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提出,全省上下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全力打造资本和人才洼地。软环境建设思想是先,制度是根,法治是基,服务是本,人才和创新是魂。因此一定要抓好先,固好根,强好基,立好本,铸好魂,争取利用2到3年时间,全力推动吉林省发展软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和提升,打造吉林良好经济生态,为实现全面振兴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巴音朝鲁同时指出,软环境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坚持“简政放权要彻底、政务服务要阳光、降本减负要实效、政商关系要亲清”,打好组合拳。要“鼓励返乡、吸引外来、留住本土”,全力为创业者、主力军提供服务、当好后盾,坚持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特别是要落实好软环境建设责任制,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决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处,形成强大震慑。


  会上,吉林省省长蒋超良也就软环境建设的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他要求全省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的理念,全力为投资者排忧解难。努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切实为企业服好务,打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体制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确保真正见效。推进政务公开,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强化政策亲商,打造重商、安商和富商的市场环境。加大对庸政、懒政、怠政等问题的整治力度,全面推行首问首办负责制。


  26项强力政策措施含金量高


  在接连发布的两个《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清费减负优化发展软环境措施的通告》中,该省共出台了26项强力政策措施,含金量极高,至少每年将直接为企业减轻负担176亿元。


  其中,停征、降低涉企收费五项措施主要包括:停征“消防产品、安防产品、消防工程、安防工程质量监督检验费”、城市卫生费、“人民防空建设四项费用”、雷电防护设施安全检测费4项收费;按下限收取土地闲置费、耕地开垦费等4项国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省定标准,对国家设立、省制定标准、没有浮动幅度的2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收费标准一律再降低5%;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将全省失业保险费率由现行规定的2%阶段性降至1.5%,其中单位缴费费率为1%,职工个人缴费费率为0.5%。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七项措施主要包括: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低费率担保业务,对年度新增中小微企业担保业务额达到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1.5倍以上,年平均费率水平在2.5%以下的融资担保机构,给予省级专项资金补助;调整企业信贷还款方式,积极落实“续贷”


  “循环贷”“年审制”等政策要求,对市场前景好、诚信经营,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切实减少企业“过桥”压力;各级政府均建立企业信贷周转基金,以承接企业信贷资金周转,缓解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到期续贷压力;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企业扩大股权融资和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私募债等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强化财政资金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项目、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三农”的信贷投放;省级财政新增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全省“助保金池”的发展,2016年新增县(市)“助保金池”20个,用以推动企业扩大贷款融资规模。


  优化涉企审批服务五项措施主要包括: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细化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减轻企业负担,解决“办照易、办证难”“准入易、退出难”等问题;再取消下放省级投资管理权限20%,再取消一批前置审批,再减少一批初审、预审环节,再压缩一批评估、论证、公示等单位,项目审批时间在原有基础上再压缩20%;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五证合一”覆盖面,实现只需填写“一张表”、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工商及税务登记;推行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放宽企业名称登记限制;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厅、全部进网、全部公开。(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